江蘇省泰州實驗中學 杭成華
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敏捷,好多思想趨向于成熟,有了自己的看法與理解的時期。但是,由于課程的壓力、數理化所占分值大,教師的強調等因素,學生更偏向于去學物理化,對作文越來越不重視,寫作能力越來越差,對待作文也只是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中學生思維品質的任務必須得到重視。
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加大的同時要求也在提高,需要注重中學生的基礎培養,要具有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要求學生向多元化和立體化發展。這里就需要培養學生聚合和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思維的拓展,由一事物聯想到多事物,由一面聯想到多面,將思維無限放大,形成思維空間。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適合于學習,它貫穿各個領域、各個場合。舉例2016年的高考作文題,當學生看到分數、看到獎勵與巴掌時,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學生能立刻聯想到家長對學生成績的態度,進而拓展成對教育的偏見,再聯想到如今教育的現狀,層層遞進,逐漸體現出這個學生的思想深度。這種思維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本質聯想到更具有意義的方面。聚合性思維是思維的結合,在各種現象的影響下能迅速找出共同點,將其歸納找到中心問題。這種思維在閱讀作文題目中隨處可用到,在今后發展道路上也隨處用到。這倆種思維是演繹與歸納二者之間的統一。
培養思維的聚合性和發散性對提高作文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寫作文也有助于思維的培養,所以應利用語文環境培養學生的思維。首先教師應對語文知識進行鞏固,語文知識起到引路功能,讓學生有思考的方向。其次,需要教師的引領,在閱讀積累中,教師不斷鼓勵學生去發散性思考,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歸納提煉中心,讓思維訓練與提高寫作水平同時進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生從題目中提取論點,按照固定寫作模型將背好的論據往里套用,導致所有的作文都千篇一律,沒有可提升的空間,學生對寫作文產生厭煩感,教師對教作文產生倦怠感,到最后只為了讓學生得個平均分,保證整體成績即可,更不要說對思維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極度不適應當今課標改革的要求,需要創新,建設有利于學生的教學模式。
首先就要做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視界,課本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中學生的閱讀量,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有益于學生的課外書,豐富知識,提高寫作技巧。例如,中學生的論據大多是重復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貝多芬、海倫·凱勒等等,毫無新意,而有課外閱讀經歷的學生提到了《族長的秋天》中權利極大,卻孤獨而死的族長時,就讓閱卷教師耳目一新,不由評個高分。其次是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不要讓學生有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只要求一個星期內寫三篇隨筆即可,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也逐漸鍛煉出來,對作文也不會句行之間不連貫,斷斷續續,沒有感情可言。接下來教師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師需要深入學生生活,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話題,在生活中發現細節,有了細節就猶如給作文增添了生命,提高了寫作水平。最后,安排小組學習,不斷進行交流與溝通,從同齡人學習,通過修改別人的文章而促進自身的進步。
對于高中生來說,一些基礎作文技巧已經掌握,作文的布局、結構已經能夠合理安排,所以最重要的是從內容體現學生思維深度。對于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從故事中引發思考。中學生已經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當有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出現時,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從中拓展思維。例如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結網在佛廟的蜘蛛苦苦戀著曾經駐留過在她網上的露珠,當佛問她世界上最珍貴的是什么?她毫不猶豫地說,失去的和未得到的。佛笑而不答,連續三次問她都一個答案,于是佛讓蜘蛛去人間歷練一番,她看到了曾經由風帶來,又由風帶走的露珠,最后和風在一起,佛解釋說,他們的宿命就是連在一起的。蜘蛛看見守在佛廟門口的草守護了她千年,最后竟愿為她付出生命,她頓悟了。這時,佛出現了問她,世界上最珍貴的是什么?蜘蛛答:把握現在。這個具有禪義的小故事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且中學階段,學生對男女之間更為敏感,這個故事可以吸引學生興趣,經過教師的正確引領,讓學生明白珍惜現在,把握當下。
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講述類似經歷加深學生印象,談到珍惜現在,很多學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悟,在交流與溝通中重視到這個問題,例如親人的逝去,時間的浪費等等,營造出濃烈的討論氛圍,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而且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
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這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積極展開課外活動,參觀博物館等,拓展學生視野,增加見識,豐富知識,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增加,同時重視學生的積累,增強對寫作能力提高的重視。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學習,能積極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合理解決,革新課堂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