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玉軍
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評價改革”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倡導在課程評價中利用體現發展性評價理念的質化評價來評價學生的“信息素養”。
課堂教學的需要 有效的作品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能幫助學生診斷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能促進教師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學生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缺乏評價技巧 小學中年級學生在評價他人作品時,存在很多的問題:思維混亂,不知道從哪開始評價,不知道評價什么;語言匱乏,由于沒有評價的參考內容,學生評價的語言往往不超過兩句。比如,作品挺好的,好看,不錯;只看到問題,看不到優點,常表現為,他這不好……那不好……關注不到作品的優點,只看到別人存在的問題或是不合理的地方。
根據新課標確定的三大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強調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此,課堂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從這些方面學會評價他人的方法,不僅對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還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評價他人。
給標準,學生有評價依據 給學生一些評價標準,學生有評價依據,我認為把對作品的要求作為評價要素,有一定的可行性。例如,“畫圖”單元中“直線”的教學,對作品要求是:作品要以直線畫法為主,線條要有粗細、顏色變化;最好能用到shift輔助畫水平、垂直直線;構圖要主體突出,冷暖顏色搭配合理;講解清楚,聲音洪亮。學生對作品的評價同樣也借助這個標準。
有的學生這樣評價同學的作品:“他的作品利用到了今天學習的直線工具,還利用了前面學習的刷子工具,線條的粗細和顏色也有變化。小房子和機器人是主體,布局安排我覺得挺合理的,顏色也不單調,挺豐富的。他講解聲音有點小,有些聽不清楚,聲音還應該再大些;畫面還是有些單調,最好再有些汽車,樹木什么的就更豐富了。”
評價策略 先發現優點,再提建議 評價別人的作品,即使畫得不好,也應該鼓勵。這不是讓學生回避問題,也不是教學生說奉承話,而是起碼的做人禮貌,更是維持良好課堂氣氛的需要。如果人人互相攻擊、相互詆毀別人的作品,那誰還愿意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呢?所以在評價和欣賞別人的作品之前,一定要有好的初衷,既肯定作品,又能表達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評價技巧與講解技巧相輔相成 評價他人作品和介紹自己的作品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評價要素很自然地成為自己創作中的注意事項,自己創作中注意到的問題也會自然地成為評價關注的重點。因此,引導學生能夠說明白自己的創意,也是幫助他理清了評價的要點。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別人作品,自己的作品能夠得到尊重,并且還有利于自己作品的進一步修改,這種良性循環,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評價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會評價的學生在作品創作時也能夠做好前期的設計和對作品的整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