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改革的迫近,普通高中的選課制改革已箭在弦上。對于選課制改革,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于它的實用性。在開發學生潛能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選出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高中課程,這是擺在每位一線教師面前的課題。那么,教師應當如何指導普通高中學生制定一張效率高、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自主課表呢?
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加工,而是善于發現”,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稟賦,并進一步保護、支持其成長,這是教育應有的屬性。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是要去雕刻和加工,而是要去喚醒。要喚醒學生就要讓學生找到自我,知道“我想做的”是什么、“我能做的”是什么,做好生涯規劃。
幫助學生明確“我想做的”。找到“我想做的”,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不難,但是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幫助學生打開眼界,不能局限住認知的腳步。高中學生涉世未深,受到自身年齡、閱歷、家庭環境等條件的制約,容易一葉障目。作為教師,我們要拿開“擋住森林的樹葉”,用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墊高學生的腳,擦亮學生的眼,讓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第二是要幫助學生區分、管理好不同的興趣。對于不同的興趣一定要區別對待,特別是擁有了高度的選課自由后,部分學生容易出現避難就易心理。再加上興趣廣泛不知取舍,最終造成知識結構的不合理。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興趣哪些是一時興起的,哪些是值得持之以恒的;哪些只是對現實的規避,哪些值得勇往直前;哪些適于怡情消遣,哪些值得用心對待。
幫助學生了解“我能做的”。發現興趣容易,了解自身能力卻很難。人類照鏡子的時候會主動腦補,所以我們看鏡子里的自己比真實的自己會好看30%。同理,我們在發現自身能力的過程中也總會腦補一下,這就使得我們想了解真實的自己會有些困難。我們容易認不清自身能力,但旁觀者清,教師就是學生的最佳旁觀者,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觀察與分析,還能加速這一過程,甚至放大還原這一過程,讓學生自己真正體會到“我能做的”是什么。
人是社會的產物,具有社會的屬性。在選擇人生道路時不可能只考慮自身喜好和能力。所以,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考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更應該讓他們考慮“我該做什么”。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知道“我該做的”,應當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國家的需要。教師要和學生一起了解未來我國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提醒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生涯規劃,盡量向國家的需要靠攏;幫助學生分析與國家需要相關的高校和專業,了解這些高校和專業的錄取標準,將這些標準與學生自身情況相結合,作為學生選擇課程的重要參考。
第二,社會所能為我們提供的條件。國家的需要為學生自選課表確定了一個大致的范圍,我們還要考慮社會能夠提供給學生什么樣的條件。首先考慮的就是學校,教師要十分明確自己的學校能夠開設哪些課程,其中優勢科目有哪些,優勢組合有哪些,優質師資力量有哪些。在條件允許可以跨校選課的地方,還要知道相關學校的優勢科目、優勢組合、優質師資,把最適合學生的、最有效的資源推薦給學生。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無名氏的墓碑。墓主人在成為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時,才發現改變自己才是改變世界的起點。避免這樣的人生悲劇,就是生涯規劃的意義所在。幫助學生形成一張效率高、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自主課表,是學生生涯規劃的重要一環,而教師就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