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貝
【摘要】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是新課程改革后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科學態度的培養對小學生個體成長和自身價值的實現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生科學教學的主要方面及科學態度形成的重要意義,并針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態度進行了具體分析,分別從構建科學理念、塑造實踐心態、培養創新思想和推崇實事求是精神等四個角度展開論證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 小學生 科學態度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72-02
1.引言
科學知識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活和生產的進行息息相關,小學生正是進行啟蒙教育和學習態度培養的重要階段,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個國家高素質的人才和高科技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幫助小學生在啟蒙階段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奠定科學態度的基礎,小學科學教師們需要針對教學方法進行完善和改進,盡可能多的創造“科學”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認識科學知識、構建學習系統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科學態度。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也需要以身作則,從各方面樹立良好學習榜樣,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奠定堅實的基礎。
2.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意義
科學態度的培養是塑造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必經過程,其內容組成包括正確的思想理念、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1]。小學生科學態度的形成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打開生活視野,激活學習新知識、了解新變化的好奇心和興趣感,從而達到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吸收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科學知識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為將來科學人才的鍛造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具有實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科學學習態度才能夠推動社會科學知識的整體進步和發展,最終形成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為建設文明、和諧、富足的現代化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核”動力。
3.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策略
3.1關注現代科技知識,構建熱愛科學的理念
現代科技知識的引入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知識,營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上集中注意力,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意識和尊重科學知識的心態。
在設計教學課題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各種生活中的小知識,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而不是僅僅關注教材中涉及的知識,以此逐步鍛煉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針對課題研究過程中踴躍發言和主動實踐的學生給予鼓勵,從而潛移默化的鍛造學生觸類旁通、由此及彼,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2重視實驗內容設計,形成實踐求知的心態
馬克思主義提出:實踐是檢驗科學知識真理性的重要指標,沒有實驗的檢驗就沒有現代科學推進和發展,因此為了激發學生開展實驗活動的主動性,就要充分利用科學學科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重視實驗內容的設計和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新知識和探究新領域,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3.3 提倡教學課堂探討,培養創新合作的思想
科學研究表明,活躍的課堂探討能夠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學習氛圍[2]。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合理的安排課堂學習時間,當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可將班級分成小組結構化學習交流的模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思考,并在互相的交流和學習中獲得新的感悟和收獲。
3.4實現教學評價公開,推崇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評價的公正公開能夠對科學課堂教學效果保障具有重要意義,讓學生能夠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和好奇心??茖W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精神,因為科學不是一門只關注結論和結果的課程,它更多的是注重整個知識探究的過程和思考,一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建立學生學習情況的正確評價機制,就容易導致學生只關注科學知識的結果,許多未知的知識都不主動的進行實踐驗證,這種“結果論”的后果相當嚴重,最終會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4.結語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目標主要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為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科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應該以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為前提,關注和提升教學的細節,充實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實驗過程中滲透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并設計其他學生思考的問題,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科學和體驗社會科學的綜合能力,最終形成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付雙喜.淺議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J]. 小作家選刊,2015(29).
[2]魏曉霞.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方式分析[J].中華少年,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