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文
摘 要:教育信息技術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用以指導實際的教學工作,向新課改的目標不斷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改變灌輸知識的思想,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與其他學科有效整合,使學生更喜歡、更容易接受、學到更系統、有價值的知識。致力于把它們應用于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
關鍵詞:道德;法治;信息技術;學生;興趣;課堂
正文
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撐。以法治國,法禮并重是我國區別于其他國家法治思想的一個鮮明之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 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而學生在網絡背景下的學習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建構主義的上述觀點。。學生在網絡背景下的這種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使他們的學習具有了傳統學習無可比擬的優點。
一、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當學生面對計算機時,他所產生的第一感覺就是:我將要用它來學習了,我必須自己干了。這實際上是促使學生確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是目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而實用的手段之一。學生只有對本學科產生興趣,才能有進一步探求知識的欲望,而這種興趣的激發,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技術手段走進課堂,給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氣息。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不僅能打破時空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加大課堂容量,而且能通過情景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發展聯想思維,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借助它的聲、形、色,創建出與課堂教學相適應的情景和意境,能起到喚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誘發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當學生面對計算機時,他所產生的第一感覺就是:我將要用它來學習了,我必須自己干了。這實際上是促使學生確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對于自己學習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自覺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既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陣地。網絡環境有助于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因為在網絡環境下,突破了以往教學中教室和課本的限制,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為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網絡環境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而如何解決問題,學生可選擇不同的方式,閱讀、查找不同的資料,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問題,尋找答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能使道德與法治課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強教學的時代氣息。我們的學科內容涵蓋面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健康等很多領域。制作課件時,教師可以圍繞課程主題,精心選取教學內容,厘清發展線索,設計絲絲入扣的課堂提問,對于一些比較難懂難記的知識和一些課堂上較難表達的社會事件、基本概念,可以分專題到有關網站上查找相關資料,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文、聲、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組織課堂教學。用多媒體軟件制作的課件表現力強,內容高度濃縮,節奏快、效率高,能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網絡上資源豐富,我們隨時可以獲取我們想要的資料,就像上節課那樣,老師說個名詞,立馬就有同學在百度里查了放到群里來。這說明,我們有資源,有時間和空間去更好的了解課堂內容,在同學們解答的過程中,同時滿足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讓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對學生提一些拓展方面的知識要求。
總而言之,用網絡資源組織課堂教學能充分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讓我們巧用網絡資源,讓信息技術助力道德與法治課堂,相信我們的課堂會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十三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解讀 姜晨
[2]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幾點建議 鄭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