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傳剛
【內容摘要】數學是初中階段的重點學習科目之一,對學生的生活和發展大有裨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初中數學教學也應轉變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問題導學法突破了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限制,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對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究,旨在優化初中數學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 初中數學教學 應用
因為數學擁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數學課程的學習要求具備一定的想象空間和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大多數初中生認為數學學習較難,導致不愿意接受數學教學,甚至產生了厭惡的心理。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欠妥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欠缺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制定數學教學計劃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申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出引導作用,增強初中數學學習效率。
一、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作為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互動性的關鍵環節,提問可以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提高對提問的重視程度。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在結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問題設計,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依托,重視設計問題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目的。
例如,在對“圖形的平移”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學法的教學方式。可先對基礎的內容進行教學問題設計,在課堂中對圖形平移的概念和所需條件向學生提問,在調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再對較難的學習內容進行問題設計,并且要求此時所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教師再進行教學內容的引入,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為進一步的學習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做好數學課堂提問
為了做好數學課堂提問,首先就要求所設計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符合。數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不僅要與數學的理論知識點有機結合,還要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即包括數學的理論知識,又要充分發揮數學的實踐作用。例如,在學習“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數學的實際性,讓學生從動手操作中明白數學原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一張白紙進行對折,然后在紙的中間做出標記,再讓學生觀察對折后的兩邊與對折圖形是否一致,若是不一致,則學生折出的就不是對稱圖形。最后教師再傳授學生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從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了解和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想實現問題導學法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師還要重視數學課堂提問,用問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進行“一次函數的圖像”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認真的對圖像進行學習和研究,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出具有探索意義的問題。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提問法,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問題的研究中,教師可以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做游戲,并將問題導學法融入到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思考數學問題,使問題導學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增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三、創設問題情境
在進行問題導學法的實施前,教師首先要創設出一個濃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會感到數學學習的乏味,從而以較為濃厚的興趣來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這樣可以使學生盡早找出問題的答案,也減少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增強了數學課堂上的學生參與性,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與數學的距離并不遙遠,從而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進行“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一課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了解和記憶,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創設,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各種圖形,并讓學生進行觀察和辨認圖形的特征,此時教師再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使學生明確圖形間的區別,從而提高數學課堂質量。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問題導學法的有效利用,就必須讓教師明確問題導學法的優勢所在,從而積極的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好問題導學法。教師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還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問題導學法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愛東. 初中數學教學引入問題導學法的分析[J]. 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5,22(12):40.
[2] 朱琴.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應用[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2):203-204.
[3] 吳健. 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6(15):160-161.
[4] 呂德權.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7,4(4):29-30.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育才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