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赫東
摘 要:本文以紅珊瑚為研究對象。從古至今,紅珊瑚在中西方都是地位與財富的象征,清晰的歷史足跡體現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內涵,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古通遼市博物館館藏紅珊瑚更是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載體,用以祛災、辟邪、保吉祥,完整地表達了古今人們對紅珊瑚的崇拜與向往。同時,阿卡和MOMO類型紅珊瑚相同特點是具有白芯,而沙丁類型卻沒有。在鑒別真偽及保養上,收藏者還需謹慎。
關鍵詞:紅珊瑚;文化內涵;分類;鑒別與保養
從古至今,“千年靈物”——紅珊瑚始終被賦予“吉祥”“祛災”“辟邪”“智慧”等文化色彩,作為一種身份地位與財富象征的載體延續至今。《圖經》曰:“珊瑚,明潤如紅玉。”在珠寶文化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紅珊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人們廣泛關注。《般若經》也將珊瑚與金、銀、珍珠、瑪瑙、琥珀、琉璃并稱為佛教七寶。在古今中西方貿易文化的交融中,紅珊瑚產業為世界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正如《珊瑚頌》所歌唱:“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珊瑚樹紅春常在,風波浪里把花開。”華麗的歌詞更加展現出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1 紅珊瑚在中西文化內涵中的體現與影響
在中國遠古時代,祖先們崇尚紅色,一切火的崇拜都源于對太陽的崇拜[1]。而享有“千年珊瑚萬年紅”的紅珊瑚恰好成為了祭祀文化的載體,使人—火—太陽—紅珊瑚構成了有機統一的整體。紅珊瑚的生存條件十分苛刻,生長在200~2000米深的海底,并且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只有在南北緯30度恒溫環境下才能成活。據資料顯示,紅珊瑚蟲需要10~12年才可繁殖后代。一般情況下,每年生長不超過1厘米,成活7年以上的紅珊瑚主干也不足1厘米粗[2][3],因此,紅珊瑚成為古代權貴爭相獲取的寶物。據史料《裴子語林》記載,西晉官僚石崇與國舅王愷斗富,展示出高三尺的紅珊瑚六七株,使國舅王愷黯然失色。這個記載更加彰顯其地位與財富。在儒家思想中,珊瑚是高低貴賤的等級象征,尤其是清朝,帝王、官僚、王妃服飾上的珊瑚依照等級有著多種區別的佩戴方式[4]。另外清朝二品官員上朝都要穿戴有紅珊瑚制成的官帽。
需特別指出的是,紅珊瑚在蒙藏少數民族地區的宗教禮儀文化色彩甚是濃厚。在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蒙古族頭飾上,紅珊瑚作為主要裝飾品,用以修飾蒙古族女性頭飾妝容。其中內蒙古通遼市博物館收藏有清代蒙古族科爾沁部婦女頭飾(圖1)、清代蒙古族喀爾喀部婦女頭飾(圖2)、清代蒙古族鄂爾多斯婦女頭飾(圖3)、清代蒙古族烏拉特部婦女頭飾、清代蒙古族準格爾部婦女頭飾(圖4),都以各民族部落特有的紅珊瑚裝飾,展現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另外,通遼市博物館館藏有清代嵌紅珊瑚火柴盒(圖5)、清代銀嵌紅珊瑚松石手鐲(圖6)、清代紅珊瑚帶扣(圖7)、清代鑲嵌紅珊瑚腰帶(圖8)、清代嵌紅珊瑚玉鼻煙壺(圖9)等,都以高超的工藝加紅珊瑚裝飾,完整地表達了古代人們對紅珊瑚的崇拜與向往。
在少數民族西藏地區,紅珊瑚不僅是藏族女性頭飾、服飾上的裝飾品,更重要的是作為藏傳佛教的祭祀法器。通遼市博物館館藏的清代銅鎏金紅珊瑚曼陀羅(俗稱滿達)(圖10),外形呈圓形,底層銀制,二層銀鎏金,三層飾以紅珊瑚纏圍在蓋頂,上插銅鎏金法輪,周圍雕刻工整,是為一切功德聚集的壇場,藏族僧民心中最初的宇宙本源,密教修法中心,倡導宣傳平等的宗教思想。紅珊瑚在壇場被作為“吉祥”“祛災”的載體,成為人與佛、天與地的溝通橋梁。
歐洲的許多國家還將紅珊瑚掛在船頭、教堂、衣帽上,祈求福報,祛除災難。羅馬人稱紅珊瑚為“紅色黃金”,象征著勇氣和力量,可見其珍貴。美國夏威夷將紅珊瑚列為“州石”,這種對紅珊瑚崇拜佐證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先人們和美國土著印第安人擁有共同祖先的觀點[5]。
2 紅珊瑚的分類
按照廣義來講,市面上常見的紅珊瑚可分為三類:阿卡、沙丁和MOMO。阿卡紅珊瑚(圖11)主要產自臺灣和日本深海的巖石峭壁上,直徑10~20毫米,少有直徑超過35毫米的,每株重量少有超過1千克的,顏色似牛血,半透明且帶有白芯,是市面上價格最貴的一種。根據成色,市場價格每克1500~20000元不等,多為隨形或小雕刻飾品。沙丁紅珊瑚主要產自意大利、法國等,直徑12毫米以下的居多,顏色紅潤,無白芯,市場價格每克500~1500元不等。由于無白芯,顏色均勻,常用來制成圓珠(圖12)。MOMO紅珊瑚主要產自臺灣、日本、中途島海域以及菲律賓和海南島,是紅珊瑚中外形最大的一種,顏色呈紅色及桃紅色且有白芯,成為現如今少女最熱衷的顏色之一。同時它也是臺灣紅珊瑚的主要代表,一些成色甚佳的大克數MOMO紅珊瑚多用來制作精美的擺件。值得說明的是,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大克數紅珊瑚飾品,多為拼接制成,主要具有觀賞和佩戴價值,收藏價值空間不大。只有整料的紅珊瑚雕刻制品(圖13)才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且顏色越紅者越貴重。就產地而言,1984年的史料顯示,臺灣的紅珊瑚產量占世界80%以上,其中幾乎大多數銷往日本和意大利國家,而日本進口臺灣的紅珊瑚又轉手銷往意大利。意大利在臺灣紅珊瑚產能的供給下,仍然派專人去臺灣研究和購買紅珊瑚原料。因此,臺灣成為名副其實的“珊瑚王國”[6],為紅珊瑚逐漸成為“中國國石”之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紅珊瑚的真偽辨別與保養
《南州異物志》記載:“珊瑚生于石上,初生白,軟弱似菌。國人乘大船,載鐵網,先沒在水下,一年便生網目中。其色尚黃,枝柯交錯,高三四尺。大者圍尺余。三年色赤,便以鐵鈔發其根,系鐵網于船,絞車舉網還裁鑿,恣意所作。若過時不鑿,便枯索蟲盅。其大者輸之王府,細者賣之。”[7]從史料來看,古代紅珊瑚的打撈極其困難并具有風險性,它的珍貴可想而知,成色好的都輸入王府,成色和大小遜色的才會賣掉。2011年日本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日本企業將大量放射性物質投入大海,以及近些年工業污染和全球氣候影響等因素都使得臺灣和日本海域的紅珊瑚產量和質量急劇下降。這樣一來,原本就稀缺的紅珊瑚資源就變得越來越稀缺,在稀缺資源中篩選成色好的紅珊瑚就會很少。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加之紅珊瑚的稀缺珍貴,使得不法商販以假亂真,生產各種造假紅珊瑚,擾亂紅珊瑚市場秩序。此時,收藏者們掌握一些紅珊瑚的鑒偽方法尤為重要。市面上出現一些以假亂真的紅珊瑚,主要包括各種仿制品的染色處理、填充處理以及用一些類似紅珊瑚形態的制品(如海竹)充當紅珊瑚。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鑒定方法來鑒別紅珊瑚真偽:第一種是直觀觀察法。通過直觀觀察紅珊瑚紋絡,猶如樹木和手指肚的紋絡,呈圈狀且形態自然,不會出現氣泡或發賊的亮光,染色制品紋絡粗糙且易褪色。第二種是丙酮擦拭法。天然紅珊瑚主要成分為高鎂方解石,在蘸有丙酮的棉制品擦拭下不會掉色,相反染色仿紅珊瑚制品則會掉色,這便是最明顯的特點。第三種是機器檢測。用X光檢測儀和拉曼光譜儀檢測是鑒別紅珊瑚真偽最為有效的辦法,可以檢測到人為很難觀察的填充造假,更好地保護收藏者權益。endprint
《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載:“珊瑚輸入之地,即是此州。其價甚貴,蓋居民樂以此物為其妻及其偶像之頸飾也。”[8]古往今來,紅珊瑚更多的是用作裝飾品,由于紅珊瑚的CaCO3屬性,其抗腐蝕性較差,禁忌汗液、化妝品及一些香料直接與紅珊瑚接觸。同時,不要把利器與其混放,容易造成破壞。直接接觸紅珊瑚時,盡量戴上手套,不定時的還需用清水清洗,干布擦拭,確保紅珊瑚的紅潤光亮。
4 幾點認識
通過紅珊瑚史料記載和內蒙古通遼市博物館館藏紅珊瑚文物以及紅珊瑚生長條件、生長速度來看,從古至今,它在中西方都是地位與財富的象征,清晰的歷史足跡體現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內涵。尤其在蒙藏少數民族地區,紅珊瑚更是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載體,用以祛災、辟邪、保吉祥,完整地表達了古今人們對紅珊瑚的崇拜與向往。
從紅珊瑚廣義上劃分的三種類型——阿卡、沙丁和MOMO來看,阿卡和MOMO類型的紅珊瑚都有白芯,而沙丁類型的紅珊瑚沒有白芯,并且大克數紅珊瑚多為MOMO類型。從收藏價值來看,克數越大,顏色越紅,同時具備整料性質的紅珊瑚,更具有收藏價值。
紅珊瑚的鑒別真偽主要包括直觀觀察法、丙酮擦拭法、機器檢測法。由于紅珊瑚的CaCO3屬性,抗腐蝕性較差,在日常保養中禁忌汗液、化妝品及一些香料直接與紅珊瑚接觸。同時,不要把利器與其混放,容易造成破壞。直接接觸紅珊瑚時,盡量戴上手套,不定時地用清水清洗,干布擦拭,以確保紅珊瑚的紅潤光亮。
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有限,本文僅供參考。
特此聲明:本文所提供圖片未經本人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目的、途徑進行轉載、復制和傳播。
參考文獻
[1](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汪寧生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2]鄒仁林,甘子鈞.紅珊瑚[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3]葉寅生.珊瑚與珊瑚化石[J].中國寶玉石,1997(01):54—55.
[4]故宮博物院.清史圖典·乾隆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5](美)瑪麗蓮·古汀斯坦.美國土著漂依布魯藝術文化與中國遠古文明的關系[J].張磊譯,浙江大學學報,1994(03).
[6]賴榮興.珊瑚王國——臺灣寶石珊瑚產業[M].臺灣:珊瑚法界博物館出版,2006.
[7]萬震.南州異物志·世說新語下卷汰侈第三十[M].[出版者不詳]
[8]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