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是實踐的課程,一堂優秀的語文課,必然是在相適應的教學理念下進行的,而在這一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就至關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傳統“教師只講授,學生只管聽講”的理念已漸漸被一種“自主與合作”的方式所替代。那么,什么是自主合作?在教學實踐中它又是怎樣體現的呢?本文主要從這兩大部分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自主;合作;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是實踐的課程,一堂優秀的語文課,必然是在相適應的教學理念下進行的,而在這一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就至關重要,它影響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的課堂效果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傳統“教師只講授,學生只管聽講”的理念已漸漸被一種“自主與合作”的方式所替代。那么,什么是自主合作?在教學實踐中它又是怎樣體現的呢?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案例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自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成長的時期,對未知事物充滿著好奇,他們好動,活潑,所以,教師要意識到這一特點并充分利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課堂。
1. 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在語文課堂上,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對學生接下來開展學習是很重要的。如: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等等,這樣他們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們來看一下余映潮老師是怎樣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的。
師:請同學們看看老師是怎樣寫課文標題的。
(展示課件:小石潭 記;小石潭記)
第一句當中一定可以加一個字,加一個什么字呢?
生1:“游”。
師:那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個什么字呢?
生2:老師,加“事”字。
生3:老師,加“景”字。
生4:我認為可以加“趣”字。
生5:不對。應該也是加“游”字。
師:啊,還是加“游”字。原來呀,“游記”也是可以說成“記游”的。游記類的文章、記游類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某次游覽的經歷記下來。把這個過程記下來,就叫“記游”。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小石潭游記”,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作者是怎樣進行“小石潭游記”的。
余老師巧妙導入,將學生的目光立馬定位在這篇文章中,創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也與這篇文章的秀美相契合,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其美。
2. 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
讓學生自主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在一旁一言不發,什么也不做,恰恰相反,教師要時刻將自己的目光關注在學生身上,當學生出現認知困難時,教師要循循善誘,逐步地引導學生解決疑惑,而對于學生能自己弄懂的問題,教師就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還是以《小石潭記》的一個教學片段來說明。
請同學們各自選擇下面的“話題”,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文內容準備一段話,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記》中的“近與遠”;《小石潭記》中的“色與光”;《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以上共20個話題,讓同學們在教師自己提供的角度下自己去理解、體會,并且話題的設置一環扣一環,引導著學生在講話時進行思考,信息的整合,吸引學生走進文本。
二、 合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到: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尤其是對于現在生活中物質條件優越的學生來說,學會合作是固然重要的。而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將這種理念如何實施,我認為可采取以下方式:
1. 生生合作
生生合作最常見的形式是小組、同桌之間的討論,這種合作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的思想火花得到碰撞,產生化學反應,疑難的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隨處可見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但有的教師往往是為了討論而討論,生硬地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以彰顯自己積極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不是出于課堂的生成性,學情的考慮。一種好的生生合作,應該是能夠讓全員參與進來,都能大方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的。比如,在解決《湖心亭看雪》的翻譯問題上,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借助注釋等工具書,相互之間進行翻譯。由于文章語言較淺顯易懂,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對于難懂的語句,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能給出較為準確的理解,這樣生生之間就能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教師也不必口干舌燥地一句一句進行翻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適時地指導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2. 師生合作
師生合作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的參與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刺激學生的反應,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受。例如:王君老師講授《老王》這篇課文時采取的“角色扮演”方式。在4次的角色扮演中,王君老師兩次扮演作者“楊絳”與“老王”的扮演者學生進行對話,她聲情并茂地將楊絳當時的形象呈現出來,感染著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老王,讓學生在與她的對話中最真實地還原出老王的一種“活命”狀態。由此可見,只有雙方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合作的效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學生的收獲才會更加牢固,體驗才會更加真切。
總之,將教學理念合理地應用于實踐當中,讓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還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以期更好地落實。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州:廣東出版社.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郭麗瑩,現就職于山西省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