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勇+劉靖+向東
摘 要:解決專業基礎課程的“難學”問題,關鍵在于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否對學生具有吸引力,本文創新了“制作中學習”的教學模式,通過制作機械創意產品,獲得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制作中學習;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
一、 課程設置分析
根據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聚焦裝備制造業,面向機械零部件設計、加工、檢測、裝調和維修崗位,構建“基礎共享、專業定向、能力進階”的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作為智能制造專業群專業基礎課,其先修課程為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后續課程為機械制造基礎、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機械拆裝與維護等。
二、 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由易到難,由單一到復雜,共設計了七個項目,為了讓學生掌握力學原理的應用,選取了塔吊機構設計與制作為基礎項目;為了使學生掌握機構、傳動、零部件的設計與制作,選取雨刮器、起重絞車、自行車、變速器軸、早餐機機構設計與制作為成長項目;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選取綠色省力創新機構設計與制作為提升項目。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
“汽車雨刮器機構設計與制作為例”,介紹本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具體實踐:
第一步,知識構建。以常用機構為中心主題,以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間歇機構等為主干;根據各機構的運動特性構建支路,繼續聯想第二層、第三層甚至第四、第五層的細支路。通過心智圖的設計與繪制,完成常用機構的知識構建。
第二步,創意設計。以雨刮器制作為中心主題,以雨刮器的運動方式為主干,以機構選型、材料選用、具體分工等為細支,繪制創意設計心智圖,鼓勵學生采用慧魚創意組合模型,修訂和完成創意設計。
第三步,項目制作。選用有機玻璃為原材料;分布各工坊劃線、切割、打孔、磨邊,完成雨刮器各零件制作;在裝配工坊完成雨刮器的裝配與調試。
第四步。作品路演。各團隊通過五分鐘PPT演示,分享雨刮器設計與制作過程所運用到的知識、方法,展示作品及獨特性;在路演廳以“分享會”的方式,完成作品路演。通過分享、設問、答辯,由學生評審團評價,教師評價,完成項目考核。
參考文獻:
[1]顏志勇.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設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4).
[2]顏志勇.基于項目設計與制作的《機械設計基礎》教學設計[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6).
[3]熊國權. 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與實踐[J].科技資訊,2010(9).
[4]曾敏.基于項目驅動法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5(1).
[5]李陽星,李光煜,劉元林,劉秀蓮.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體系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8).
作者簡介:顏志勇、劉靖、向東,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