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小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讀,當然是重中之重。因為讀,所以我們的課堂更有聲有色;因為讀,所以我們的文章更顯得有血有肉;也因為讀,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有本有源。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
一、 朗讀之益
常聽人說,無益之事不做,有益之事多做。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多讀,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普通話能力,還可以培養自己語文的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只有讀得多了,由量變漸漸過渡到質變,以前一些看不懂的、讀不透的文章,也便漸漸能有所領悟了。古人說的“頓悟”就是厚積薄發的真實寫照啊!語文要想讀得好,朗讀,放出聲來有感情地朗讀,必不可少。語文,因為多讀,所以作文之時也常會有“神來之筆”——異曲同工,是謂也。
二、 朗讀之法
朗讀之法十分具體可行。
(一) 朗讀之技。首先,當然是要字正腔圓,以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讀;其次,語速也應適當,不宜太快或太慢;再次,以切合文本的語調、情感進行朗讀。至于朗讀中的氣息控制、呼吸、換氣等細節性技巧則應在朗讀的過程中學會正確處理。訓練學生朗讀的初、中期,老師范讀必不可少啊!
(二) 時間之需。要求每天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朗讀。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讀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成效的。持之以恒地練習,是成功的關鍵。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至理也。
三、 朗讀之則
(一) 朗讀之初
初,始也。《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首先是“正確”,所以老師的指導,應先“正音”,其次才能談得上“流利”,再次才是“有感情”。這也為我們的指導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先指導學生以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讀。可以通過音像設備(普通話功底過硬的老師,最好范讀。)為學生提供范讀、帶讀的條件。在讀的過程中,應隨時關注個別學生的讀音準不準,有時候,一個字的錯誤的讀法竟能延續好幾年而沒有改掉,這一方面是學生的粗心,另一方,也是因為老師沒有及時地指點、糾正。當然,除此之外,在學生朗讀過程中,還會出現加字、減字、或是長句中的停頓沒把握好之類的錯誤,這需要老師及時指出并糾正。
在讀通的基礎上,通過反復多次的練習,讓學生漸漸能流利起來。然而我們知道,多次練習是很枯燥的,這期間,我們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朗讀方式。比如,低年級,可以適當進行小紅花獎勵之類的小驚喜,讓孩子保持朗讀的熱情與信心,當然,不同階段的學生都可以用競賽讀,分組讀,開火車讀等方式來進行朗讀。
(二) 朗讀之情
《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當然也應屬于朗讀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不能缺少的前提條件。而理解,是可以在朗讀中進行的。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指導方法。
1. 字面朗讀法。這是我個人所創的一個小小的朗讀法,現將出來與各位同行探討。所謂的字面朗讀法,就是根據字詞的字面意思進行朗讀。我記得曾經在云陵下坂小學上過一堂公開課,叫《頤和園》,在教學生字詞時,有個詞是“長廊”,我在指導讀這個詞時故意稍稍把“長”字拉長讀音,再問學生“感受到了什么?”馬上有不少學生回答:“這條長廊真的很長!”后面聽課的老師們也是會心一笑。當然,這種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就像后來評課時有個同事開玩笑說,要是讀到“肥胖”怎么辦?難道要老師先去增重二十斤再來?其實大可不必,把“肥”字放慢加重音、再把胖字嘆讀出來即可,因為肥,所以重,所以慢,所以喘氣不及,所以“嘆”嘛,不少學生表示通過這樣的朗讀可以感受到“肥胖”的重量感。
字面朗讀法的應用其實可以很廣泛。再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其中的“寬”,讀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把氣息輕輕散出,讀“窄”的時候氣息可以短一些,讀“緩”時又要稍稍放慢拉長,而讀“急”的時候可以“促”一些,這樣,就能體現出這一路的溪流的形與聲的變化了。
不過,這種朗讀法對朗讀的功底要求較高,不大適合于低年級的教學,而中高年級,則可以一試。
2. 面部表情配合法。說到面部表情。也許有的同行會認為,朗讀,應該是嘴巴上的事,和表情真的有那么大的關系嗎?嗯,還真有。相信大家一定有這樣一種體會,那就是讀到含有“開心”“快樂”“喜悅”之類的詞時,與“哀愁”“憂傷”“害怕”之類的詞心中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讓兩組(各5個)學生在講臺上分別讀以上兩組詞,而讓別的同學在臺下觀察,發現其表情是絕不一樣的。所以,雖然學生可能對文本的內容并不是十分理解,但因為字面上的意思大都不難懂,他也能因此不自覺地做出相應的面部反應。而老師此時就可以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能做到“聲情并茂”。
3. 動作配合法。《詩·大序》中說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實不僅詩歌的誦讀如此,文章的朗讀也是如此。有時我們讀到一篇好文章時,也會忍不住伸手或是動足。我們在引導學生朗讀時,不妨在適當時候配合以動作,一來可以幫助記憶,二來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比如我在教讀《長城》最后一段“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著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時,讀到“凝結”之時,左手握緊了拳頭,竟有不少同學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在跟讀的時候竟也能將這個詞加重處理。由此可見,有時輕輕一個動作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朗讀。不過,凡事過猶不及,萬不能將朗讀變做玩弄手勢花樣的表演,喧賓奪主的做法也不是我們希望的。
在朗讀指導時,我發現,適時使用上以上幾種方法,不僅可以使朗讀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也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作者簡介:郭志藝,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云陵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