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寫結合是一個老話題,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不是讀寫結合不對,而是缺少一個重要的環節:“聯系”,“閱讀”聯系“寫作”,“寫作”聯系“閱讀”,這樣的讀寫目標明確,效果顯著。本文主要探析如何高效運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寫+聯”教學模式。
關鍵詞:讀寫+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新方式
一、 “讀寫+聯”的針對問題
英語教學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閱讀,二是寫作。而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英語教學界長期討論的問題。以讀促寫也是教改過程中很多教師一直嘗試的教學模式。但是,討論很多,討論很久,卻莫衷一是,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閱讀教學時,對單個字詞和句子結構的分析和理解耗時太久,以至于最終寫作要求就會大而化之;而寫作教學的時候,布置的寫作任務與閱讀篇章的結構、主題、寫作特點和方法等方面聯系不夠緊密??雌饋硎且还澴x寫結合課,可是學生的寫作水平并沒有以閱讀文本為依托得到明顯提高。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如何將閱讀和寫作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構建高效的讀寫課堂是本文要探討的中心所在。
二、 “讀寫+聯”的理論依據
(一) 語篇分析理論
程曉堂綜合眾多專家對語篇分析理論的觀點進行了概括,針對英語教師提出如下建議和看法:第一,語言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更不是詞匯,而應該是語篇。語篇可長可短。第二,語言教學應該幫助學生從語篇的角度來理解語言、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不能孤立地以詞匯或句子為單位來學習語言,要注意學習語篇的功能和結構模式。由此可見語篇分析理論揭示了語言教學的核心對象是語段或者文章。閱讀教學必須從篇章結構和語篇特點入手,進一步挖掘深層寫作意圖并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將自己的觀點應用在寫作任務的實施中。
(二) 輸出假設理論
Swain(1985:248)的輸出假設理論認為:二語習得不僅需要可理解性的輸入,也需要可理解性的輸出。輸出的四個功能:第一,增加語言的流利度;第二,提高學習者對預演形式的注意程度,揭示所想與所能之間的差距;第三,幫助學習者檢驗語言假設;第四,促進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反思能力。讀寫結合就是以輸出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即以閱讀教學作為輸入的手段,以寫作作為最終目的達到語言的輸出。
三、 “讀寫+聯”的教學思考
(一) 閱讀聯系寫作進行設計
讀寫結合是一種以輸出為驅動的教學模式。以閱讀教學為主要手段進行語言輸入,以寫作為最終目的實現語言輸出。輸入與輸出之間必然要存在緊密的聯系才能得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以輸出任務的需要作為閱讀文本處理方式的主要依據。對閱讀文本的處理切不可循規蹈矩地將書本上的習題按部就班一一完成,而是注重學生對文本篇章結構的把握和作者思想態度的理解,同時兼顧語言形式,以輸入促進輸出,以讀促寫。當然,在文本閱讀中,應該根據寫作任務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處理文章重點詞句,尤其是學習者由于難以理解的語言形式,出現表達困難時,需要“語言和形式兼顧”(Focusonform)Long(1991:46)。
(二) 寫作聯系閱讀進行模仿
既然寫作是最終的輸出形式,那么寫作任務的設計必然也要依托文本。從功能上看,閱讀文本為寫作提供話題語言等方面的信息,為學生的寫作文本提供了具體的語言儲備和模仿實例。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和反饋信息,教師要靈活設計與教材內容相契合的寫作情境和寫作要求,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新學的詞匯和句型在寫作任務中恰當地進行表達,實現真正意義的學以致用。針對不同難度和體裁的文本可以靈活選擇以下形式:基于課文內容的填空總結、有指導的摘要寫作、基于課文內容的仿寫、改寫、編寫、續寫、基于課文主題的寫作、基于課文結構的仿寫等。
(三) “讀寫+聯”的誤區規避
“讀寫+聯”的關鍵在于“聯”。如在閱讀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寫作前的終極鋪墊,在教學中往往還是過分突出單詞的作用,但對學生進行最后語言輸出——段落的寫作而言,這一支架搭建得不夠到位。由此可見,不僅要關注“聯”,更要仔細斟酌如何去“聯”,切不可為了聯系而聯系。過渡不到位,橋梁未建好,何來的理想佳作呢?教師提供新輸入時如果一廂情愿地認為新輸入的詞匯和語法對學生的語言運用有幫助,而忽略學生的情感需求,對新知識用途模糊不清,會導致求知欲的喪失,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模式。
總之,閱讀和寫作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讀寫+聯”的讀寫結合新方式有助于一線教師有效提高閱讀課堂的效率和質量,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這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利用好教學資源,積極思考和開發寫作話題和形式,將讀寫結合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Gass, S&Madden, C.(Ed.).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2]陳琳,王薔,程曉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蔡一凡,王文琴.對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思考[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4,(12).
[4]劉宏清.語篇分析理論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讀寫教學實例與反思[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5,(3).
[5]王篤勤.英語閱讀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6]王洪波.高中英語讀寫結合閱讀教學例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6).
[7]夏衛華.高中英語讀寫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5,(3).
作者簡介:
戴曦,現就職于江蘇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