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德培養是醫學教育的永恒主題,它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醫學院校應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醫德培養氛圍,來使醫德培養效果有效實現。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醫學院校;醫德;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全面迅速的發展,但收獲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例如,近年來我國多次發生因醫患關系不和諧而導致的傷人事件,雖然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多種多樣,但部分醫務人員醫德滑坡卻是導致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可見,良好醫德的培養對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對此,作為培養專業醫務人員的醫學院校,應結合學生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積極探索創新醫德培養模式,以期實現醫德在每位醫學生心中的真正內化。
一、 醫德的內涵解讀
作為一名優秀的醫務人員,除了要掌握專業的醫療技能,還需要擁有高尚的醫德。所謂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社會普遍道德在醫學領域的具體化,是醫務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用來調節醫患關系、處理與患者之間所有問題的道德規范、觀念意識及行為準則的綜合體。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赤城濟世的行醫準則、不圖名利的道德品質、認真仔細的工作態度、積極創新的探索精神。
二、 醫學院校創新醫德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醫學院校是培養專業醫務人員的重要平臺,是醫學生形成醫德的關鍵階段,這項工作能否做好關系到我國未來的整體醫德狀況。所以,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模式,以加強對醫學生進行醫德培養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時代號召。
(一)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時代的快速前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同時必須要看到它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醫患關系的緊張趨勢亟須人性化、生活化的醫療服務;二是健康理念的轉變即生物健康理念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健康理念的轉變要求更高醫療服務水平。這樣的時代變遷及挑戰對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醫學院校必須積極創新探索培養模式,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醫療衛生事業接班人為使命,滿足我國醫學發展要求及醫療衛生事業的需要。
(二) 醫學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醫學自形成以來,從來就不是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因為它的服務對象是有著生命的人類,所以醫學同時是一門復雜的社會科學,故而,作為培養專業醫務人員的醫學院校必須要結合醫學的復雜性、社會需求的變化性等,積極創新培養模式,以有效實現符合社會需求的醫學人才的培養。
三、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醫學院校醫德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醫學的特殊性要求醫學生是醫學領域的重要建設者,他們肩負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醫學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積極探索并創新醫德培養模式對于實現這一使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可從如下三點著手:
(一) 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此,醫學院校可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及時更新并完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有效推動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認同。第一,學校應及時了解時態,準確掌握時勢,把握最新社會信息資源,并能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實現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及發展性。第二,學校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豐富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方法,開展線上線下雙教學模式。第三,學校應積極推動“引進來”策略,所謂“引進來”指的是將社會上的醫學專家、醫藥企業負責人、人文教育家等請進校園,開展職業精神教育專題講座,借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第四,完善教學目標,將專業技能的培養與醫德的培養有機結合,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整性。
(二) 創新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社會實踐是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它的受眾是社會個人或組織,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所以可作為培養學生醫德的又一陣地。第一,學校應積極開展以了解國情、民情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性實踐活動。對此,可利用寒暑假時間,結合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積極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送醫下鄉、愛心體檢等深入基層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責任感的養成。第二,學校應積極開展以文化熏陶及感染為主要內容的感受性實踐活動。對此,可組織學生在重要節日參觀如白求恩紀念館等極具感染力的歷史遺跡,促使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三,學校應積極開展以關愛弱勢群體為主要內容的參與性實踐活動。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關愛鰥寡老人、助殘助幼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養成仁愛之心。
(三) 落實資源整合,營造醫德培養的良好氛圍
醫德的培養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來營造良好氛圍,而實現這三方面資源的有效整合才是良好氛圍形成之根本。第一,學校可借助先進的設計理念將校園布局、景觀設置、綠化安排、雕像塑造、建筑命名等環境因素與醫學院校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為廣大師生打造一個優美、典雅、體現專業的校園環境。第二,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對于醫德培養意義重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遵循“身正為師,德高為范”的原則,有效發揮醫德榜樣的示范效能。第三,醫學生是醫德培養的接受主體,在接受與養成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提升自身醫學修養積極性,為醫德培養良好氛圍的形成注入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杜治政.醫學生的培養目標與人文醫學教學——人文醫學教學若干問題的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5(5).
[2]丘祥興,孫福川.醫學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3]范明,范衛東,張獻全.醫學院校政治思想理論教師在醫學生醫德培養中的作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17).
作者簡介:
金云,河南省洛陽市河南推拿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