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職業教育特點,在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改革中,對《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方法改革,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從枯燥的理論分析中解脫出來,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關鍵詞】模擬電子技術 課程改革 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220-02
1.引言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是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本課程具有理論性強同時實踐性也很強的特點。我院成立了由教授牽頭,包含副教授、講師等老中青教師組成的教學改革團隊,團隊通過積極實踐和不斷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教學改革方案,完成了模擬電子技術項目化教學的規劃教材,并在我院實際教學實踐中采用,實際教學效果提升顯著。
2.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性質與任務
《模擬電子技術》是電氣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應用型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模擬電路的基本理論,具有識別與選用元器件的能力;具有電路圖識圖、繪圖能力;具有對電路焊接、制作、測量、調試、故障排除、維修的能力;具有對模擬電路進行基本分析、計算的能力;具有對常用電路進行設計、調試、檢測、維護的能力。本課程不僅為專業課學習打下基礎,而且直接的為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服務。在教學中要根據高職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就業崗位需求組織教學內容,同時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做一體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采用項目教學法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3.1 采用項目教學,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
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認知特點,通過典型的項目教學,以項目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由實際工程任務引入,改變傳統的講解順序,以解決實際任務為學習目的,先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工作任務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通過講練結合、案例分析、仿真教學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并進而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3.2整合教學內容,形成項目化教學模塊
以電子產品制作與典型電路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所涉全部內容共劃分為七個模塊,每個模塊由一個項目任務引領,由實際電路出發,按照模塊內容由淺入深實施項目教學。內容涵蓋典型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的主要知識和技能,包括元器件的選用、檢測;電路的設計、焊接、分析計算、調試等。
3.3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以實際任務、項目作為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圍繞任務、項目的完成而展開。
(1)對每個教學模塊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使學生對本模塊的工作任務有一個感性認識,并了解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相關理論知識、實際電路的設計過程及元器件的選擇依據。
(2)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將課堂變身為實際工作場所,將全體同學分為若干小組(每組3到5人),要求以組為單位,每位同學分工協作,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論知識儲備。然后采取分組討論、集中交流、教師解答等方法,完成理論知識學習。
(3)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設計相應的電路,選擇相應的元器件,進行電路焊接與調試,通過學與做的過程,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一步步挖掘知識要點,提高實際操作技能。
(4)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完成情況,然后教師進行點評。
3.4 采用多元化教學評價方式
改變傳統的“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將學習態度、操作態度、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納入考核范圍,采取筆試、答辯、操作、制作作品相結合,將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等各種評價主體按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最終形成學生的課程評價成績。
4.結束語
模擬電子技術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課程,我院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基礎開展了系統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過程改革,在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實踐證明,以任務引領,將知識點與實際工作能力有機結合的“項目化”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主動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應巧琴.模擬電子技術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崔群鳳,黃潔.模擬電子技術,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年
作者簡介:
龔敬杰(1962.2.21-),男,漢族,湖北荊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制造及組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