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合作辦學是全球經濟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持續創新的結果。國內高校積極推動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目的在于通過思想、知識、技能等方面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涉外人才。為了不斷推進合作,首先我們要以國內院校的具體狀況為出發點,研究出最適合我國的國際合作辦學之路;其次要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再次要為本校與其他國家學校之間學歷學位的相互承認創造條件;最后重視優質學科的發展,提升學校競爭力和國際知名度。
關鍵詞:合作辦學;競爭力;教育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形式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應運而生。2001年中國成為WTO成員國,我國同世界的命運就愈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迅速發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當前國內高校與國際高校積極推動合作辦學,有步驟地讓教學規模不斷壯大,讓教學水平不斷拔高。
經濟和管理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最受歡迎的兩個專業,占所有專業的50%,其次是語言類和電子信息技術。出現這種“偏科”的原因在于,這兩個專業的投入較小,只需要引進教材和師資就可以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然而,醫學、工業和高新技術學科的引進伴隨著上百萬的設備投入,加大辦學成本。但是應該引起注意的是,當前經濟類、管理類等熱門專業已趨于飽和,不應當再成為以后的發展重點。
安徽的高校中與國外合作辦學做得最好的當屬合肥學院,它與國外的合作辦學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到現在已有近四十年的歷程了,其中該院與德國高校的合作取得了優異的成果。縱觀合肥學院與德國高校合作的歷史,我們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這一時期主要以德國高校的援助為主要特征。安徽和當時西德的Niedersachsen在一九八五年締結了合約并建成了友好省州關系,合約中的教育項目包含了開展和Niedersachsen各應用科技大學的合作,德國方面對這些予以了很高的關注。合肥學院正是那時德國重點幫扶的國內兩所院校中的一所。第二個時期是九十年代后期,這一時期合肥學院逐步關注教育及科研的交流與合作,與下州的學校互派師資交流,互派留學生學習。21世紀以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進入第三發展階段。合肥學院與更多的德國院校簽署合作協議,根據“2+3”“3+1”等形式在機電類、電腦、建設、經管、德語等類型人才的教育上展開合作。合肥學院的中德合作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現總結如下:
一,構建適合學院自身的中外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兩個方面:國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導下可以形成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教育教學國際化是這一過程的主線,在借鑒和利用國際先進的教育資源基礎上,建成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人才教育模式,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把中國化作為立足點,同時把與國際接軌作為合作辦學的立足點。立足于學院特色,參照世界普遍使用的標準和企業要求,同時與有關領域的外國先進行業標準接軌,從人才培養上體現出靈活變通、方式多樣和自主創新的特點,這才是成功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
二,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做到綜合化、階段化、個性化。這種課程體系不僅注重基礎理論系統的學習,而且加強了合作辦學模式下不同專業的融會貫通。綜合化就是構建專業的職業知識體系,將兩門或多門學科與相關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態度等內容相結合,創立一門新課程。階段化是指將課程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內完成對學生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第二階段學校積極為學生就業做準備,輔助學生確定就業方向;在第三階段學生注重擴大知識面,發揮自己的獨特個性。個性化的目的是高校不要僅僅局限在固有的教學思維體系里,讓學生脫離當前受束縛的學堂,讓學生感覺到汲取知識的過程充滿未知的吸引力。
三,轉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原有教育方式的核心是教師,學生被迫地吸收教師教授的東西,中外合作辦學將會徹底打破這樣的教育思維,建立起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以外籍教師和海歸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另外,在教學的時候,多利用師生相互交流、共同參加、老師啟發和師生一起討論的課堂形式,關注師生的互相交流和信息溝通,提倡學生獨自思考研究問題。外國先進的教學方法大都提倡在實際情形下進行知識的了解和應用,同時在實踐中檢驗學到的知識。
四,建立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要想取得長足的進步,必須充分發揮監督機制的作用,根據國際教育理念,以本校人才教育計劃為基礎,開展和完善教學質量監管體系,從而確保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以及社會聲譽。
我院中外合作辦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各方繼續加強協作,積極參與,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外特色的合作辦學之路。
參考文獻:
[1]沈健.當前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J].江蘇高教,2009,(2):1-4.
[2]欒鳳池.論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與發展[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05-108.
[3]王悅,房紅.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14,(2):10-13.
[4]許圣道.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監管與規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21-25.
[5]潘娜,張潔珺.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1):5-8.
[6]劉果.課堂教學要營造創新的氛圍[J].湖南教育,2012,2.
[7]李崇麗.教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J].青海教育,2011,1.
作者簡介:
曹筱敏,助教,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