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存在很多誤區。提問要有興趣點、啟發點和創新點,優化的教學提問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顯示教師教學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提問技能;興趣;啟發;創新;教學質量
微格教學指出,提問技能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促使學生理解、掌握和提高能力的教學技能。“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鄭國民先生所說的提問問題要具備啟發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簡潔明了地概括了提問技能必備的三個條件。
但是,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端。一是流于形式,頻繁提問過分追求數量,忽視提問問題的質量。這種提問停留在一問一答或一問多答上,缺少及時的鼓勵性評價,給予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空間不多。二是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事實上,對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才是問題的主體,而在一般的課堂提問中,往往是都是事先設計好問題情境,學生被指向性單一的問題牽著鼻子走,沒有積極主動提出問題的權利,因此這種提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三是問題的思維含量不夠。在很多課堂提問中,首先表現在都是只考慮提出什么問題而不考慮為什么要提這樣的問題,忽視了提出問題是為激發學生思維能力這一關鍵因素,其次表現在很多問題只注重加強學生對概念的記憶和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這些死板毫無新意的提問不利于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四是評價方式的簡單化。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只是簡單地說“你很棒,答對了”,“你答錯了”,“正確”,“不對”等評價用語,甚至是指責挖苦學生,至于他們是怎樣得出正確或錯誤答案思維過程被忽視了,長此以往,這些簡單消極的反饋必然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上幾種提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影響了學生本有的求知欲,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強化提問技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呢?
一、 問題要有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興趣,尤其是少年兒童,活潑好動,枯燥乏味的東西不容易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興趣點,而如果提出的問題切合他們的生活實際,趣味度高,就能引導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和熱情。
如初中化學入門課,絕大部分學生對這門新學科可謂一無所知,如果你問“你們知道什么是化學嗎?”絕大多數學生會面面相覷,但如果你設計一試管中裝入澄清的石灰水,讓學生把準備好的酚酞溶液倒入試管,無色的石灰水馬上變成紅色,然后拿出白糖放在燃燒匙,讓學生點燃酒精燈燃燒,白糖變成黑色后,學生不但能快速理解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而且因為這些魔術式的變化讓學生對化學這門新識學科產生深厚的興趣。
再例如,圖形教學一節,學生對圖形的認知可能僅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上,那么教師的問題設計可以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入手。“足球、車輪、表盤”是圓形的,“魔方、門窗、書本”是方形的,“屋脊、紅領巾、雪山”是三角形的等等,這些東西,不但使學生有充分的感性認識,而且很容易引導其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游戲性和娛樂性的問題情境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鞏固所學知識。
二、 問題要有啟發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激發他們靈活思考問題和提高他們深層次理解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因此問題設計要先淺后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例如,初中語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文,文中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中可以這樣設計:為什么是古道、西風、瘦馬?(古道蒼涼,西風凄涼,瘦馬疲憊),古道、西風和瘦馬純粹是寫景狀物嗎?(不是,寫景狀物是輔,寫人是主,著眼點是寫“斷腸人”),此情此景襯托出“斷腸人”怎樣的心境?(人物的悲苦和凄涼)。教師的問題設計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很巧妙地調動學生逐步探求知識的學習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 提問要有創新點
創新有別于常規,是超出常規和常人思維,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創新思維源于好奇的善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如何調動學生好奇和善疑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提高問題提出的技巧和創新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初中語文《愚公移山》一課教學,愚公借全家之力,憑無窮子孫之功,立志移走阻礙其出行的太行、王屋二山。從教學效果上看,通過直譯文字,愚公一家不畏險阻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勇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贊佩之情,常規的教學效果也能順利達成。但教師如果加入創新提問設計就會有意外收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愚公與其傾全家之力和子孫之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還不如舉家搬遷,后者不是更容易嗎?愚公是不是太迂腐,不但累及子孫,還累及萬代子子孫孫?愚公是真愚嗎?……這些超出常規的問題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的創新想像能力,進一步理解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和性質。
總之,課堂教學提問在整個課堂互動教學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激發師生雙向互動和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問題、探究新知的有效途徑,是新課標新要求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好的教學提問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顯示教師教學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錢夢龍.論“學生為主體”——“主體·主導·主線”再探之一[J].語文學習,1988,(8).
[2]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徐斌艷.數學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呂渭源.有效教學草綱[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劉傳勝,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石門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