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國女子教育從整體上已經完全脫離舊式女子家庭教育的藩籬,吸收了西方教育因素,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學校教育。女子教育在民國時期逐漸實現了單軌制,雖然無論從數量上、規模上還是一股很小的力量,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都實現了小范圍的男女教育平等。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研究在此期間女子教育狀態,不難發現,這種平等是非常有限的。
關鍵詞:民國;女子教育;平等
民國時期作為中國現代社會的開端,在很多方面呈現出一派“破舊立新”氣象,教育現代化正是從這一時期起步的。我國女子專門教育的萌芽于晚清,經過清末教會女子學校和新型女校的過渡,民國女子教育從整體上已經完全脫離舊式女子家庭教育的藩籬,吸收了西方教育因素,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學校教育。
女子教育在民國時期逐漸實現了單軌制,雖然無論從數量上、規模上還是一股很小的力量,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實現了小范圍的男女教育平等。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研究在此期間女子教育狀態,不難發現,這種平等是非常有限的。
一、 女子教育初成規模
這一時期的女子教育已經有了不同的層次劃分,具體分類是和當時教育總體分類匹配的。民國時期教育統計按照初等學校(包括國民學校、高等小學)、中等學校(包括中學、師范學校)、高等學校(包括高等師范、專門學校、大學)。以此看來,女性教育已經遍及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層次。根據資料統計,女性教育的形式是比較豐富的,以江蘇地區為例,除女子中學、女子大學、女子師范外,還有婦女補習學校、婦女職業學校、女子法政講習所、女子國術學校、女子暑期家政學校、女子夜校等。
應該說,這一時期政府對女子教育是鼓勵的,女子教育已成體系,也初具規模,官方在做教育情況統計時,明確提到要實現“男女教育機會均等”。
二、 嚴格的男女之分
從中學階段開始,民國政府實行嚴格的男女分校分班教育。無論大學、獨立學院、專科學院、中學、職業學校都有專門的女子學校,即使一些男女生兼收的學校(如江蘇南京的中華中學),也必須男女分班。1931年6月17日的《中央日報》教育版刊出過這樣一條新聞:《私中男女同班鄂教廳訓令取締》,足見當時規定之嚴格。女校及女班會配置專門的女教員,也會開設烹飪、縫紉等家政課程。禁止男女接觸,明顯是受到男女授受不親思想的影響。而女性專門課程的設立,更是著力培養宜室宜家的傳統女子。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由國家統一提供,形式上和內容上均實現了男女同一,這種教育方才是無差異的。
三、 艱難的女性求學之路
雖然民國時期相比晚清,女性教育之門已經打開,但有機會接收教育的女性還是鳳毛麟角。校數、學級數、學生數、畢業生數之男女百分比,男多于女者均在五倍左右,經費數則幾近六倍。
而這一時期的高等學校中,已婚女生比例高達30%~40%,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女性求學之積極,但也反映了女性求學之艱難。即便女性已經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國留學的機會,但相當一部分女性還是較早步入婚姻,在婚姻問題上遵從早婚的既有社會風俗,中途輟學者也不鮮見。
四、 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女學生的刻板印象
在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程度以上的女學生被當作稀有人群來看待,被認為是時髦、開風氣之先的人物,這一點從新聞媒體的相關教育報道不難看出。但換言之,女學生是被當作異類的。在錢鐘書的《圍城》中曾提到,女子的大學畢業文憑是新時代女性最好的嫁妝,書中所寫的汪處厚太太憑借大學畢業生身份嫁于事業有成的中年人,依然是不工作的家庭婦女。而與主人公相親的“我你他”小姐在洋人開的學校里學的都是做上流社會太太生活方式,甚至專門學習如何嫁一個好老公,目的就是要當一個較高級的全職太太。沈從文的《蕭蕭》中對女學生的描寫更別有意趣,首先是農民“妖魔化”女學生,說她們剪頭發、不守閨范、隨意同男子睡覺(自由戀愛)。其次確是追求自由的女主人公蕭蕭內心對“女學生”的向往,甚至希望和愛人私奔去城里當“女學生”。雖然以上兩例出自文學作品,不可當真,但文學作品無疑是對當時真實社會情況的一個反映,從中可以一瞥時人對女學生的刻板印象:從正面來說,她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不循規蹈矩、特立獨行、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從負面來說,她們往往并不能走上真正獨立自主的道路,其中更不乏趕時髦、以文憑自高身價、裝點門面的太太小姐們。
五、 女子教育思想:從萌芽到抗爭
根據資料,按女子教育主導思想作階段劃分,整個民國時期女子教育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1912年至1916年前,此段時期由于民國初立,女子教育宗旨在于脫離傳統文化“賢妻良母”的要求,將女子培養成“女國民”,但很快隨著袁世凱復辟而退轉回“賢母良妻”宗旨。第二階段約在1916年至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夕,主要是“賢母良妻主義”與“男女平等教育”的爭論。第三階段約自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因為新的意識形態的需要,開始出現“母性主義教育”與“男女平等教育”的爭論。不難看出,男女平等教育始終沒有在教育界占據一統地位。
綜上所述,民國女子教育是我國現代女子教育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男女平等教育”的理念已經被提到了相當高的位置。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平等并未真正實現,只能說是一種萌芽中的有限的男女平等。其開創性意義值得肯定,缺憾也值得研究者和后來者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王燕來選編.民國教育統計資料匯編第3卷[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7,35.
[2]《中央日報》匯編第29卷[M].上海、南京:上海書店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20-245.
[3]《中央日報》匯編第31卷[M].上海、南京:上海書店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45.
作者簡介:談悠,江蘇省南京市,南京理工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