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標的頒行和新課改的推進,課堂教學愈發注重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知識展開“問題化”,通過設置“精巧”的課堂探究來組織教學,本文從設置探究時切中要點、把握串聯、啟迪思考和詳盡點評四個方面來評析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巧設課堂探究要注意的要點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優化;探究設問;思考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過程中,新教材如何使用、新課標如何把握,這都是授課教師需要潛心鉆研的問題。雖然學科之間有著差異,但是不同領域和不同學科對于新教法實踐內容的一個方面已經形成共識: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而要做到這一點,其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知識展開“問題化”,通過設置“精巧”的課堂探究來組織教學。這一類問題設置的實效性取決于授課教師在四個方面問題的把握:
一、 有的放矢,務使探究設問時切合要點
設置問題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問題的探索得出結論,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要體現“精”。精設問題的第一個方面便是其切入點要準確。這就需要探究材料所體現的內容能充分論證所要明確的觀點,同時要盡可能避免所用材料過于散亂而使問題設置缺乏針對性;材料內容表述不明而使學生無法自然地引證出觀點;材料內容過于寬泛而將學生觀點牽引至無關的論斷等等。此外,政治課堂探究內容的設置還要考慮時效性,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其已經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材料切入也應該考慮學生的信息占有量。此前某省在高考試卷的命制中引用了許多網絡素材,而其中的一些尚未成為共識的“網絡語言”在學生的閱讀理解上造成了不小的障礙。所以,對教學雙方來講,材料的過于老舊和生疏將無助師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并產生共鳴,從這一點來說,“時事熱點”切入不失為知識概念展開的有效方法。
精設探究的第二點要求還需要授課教師在探究材料內容的取舍和把握上做到精略得當。內容表述得準確,材料再精短也能說明問題;內容表達得散亂,其越冗長則越會混淆視聽。所以,授課教師對材料應該給予精心選取和編排,使學生能從簡明的材料表述中理清思路,深入探究。
二、 觸類旁通,力求相關知識的系統把握
組織課堂探究的目的既是為了把握知識,同時也是為了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這就要求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既要做到“精”,更要做到“巧”。對于同一類問題,其往往包含多方面內容,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對于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加以整合,以實現教學成效的最大化。
例如,在對“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原則”中所包含的民主集中制、對人民負責以及依法治國三原則進行講解突破時最好能由相關材料引發,并通過材料進行歸納。在這里,授課教師如果針對三個問題來分別設置三段材料,雖然條目清晰且問答具有針對性,但學生在思考時的空間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學生在思考時不會再進行開闊的設想,而只會將系統知識割裂,做“三選一”式的機械性思考。這種“照貓畫虎”式的知識點歸結非但不是課堂探究要實現的目標初衷甚至還會淡化三點原則之間內在的統一聯系。要處理好這個問題,授課教師就應該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串聯,將“活動和組織三原則”融匯整合于一段材料來加以展示,讓學生在這一段材料中深入探究,分解其中的營養,在明確其所包含的三點原則內容的同時對知識形成完整、系統、全面的認識。
此外,用一段材料的整合來歸納諸多系統知識在高一經濟常識的教學中作用尤為突出,在這里就不作深究。
三、 發散思維,嘗試落點多元的開放設問
課堂探究的實質體現在學生的自行學習和自主思考上。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關鍵則在于課堂上教師的合理與恰當的發問。一般說來,課堂設問的內容大都局限于對某個問題的具體回答,諸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甚至只需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判斷性問答。而在今天看來,這一類發問屬于目的明確的封閉性設問,這無益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開放型思考能力。要使課堂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授課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歸還學生的思考空間,以開放性設問啟迪學生的思維。
要做到設問的開放,其關鍵便是能實現學生所回復答案的多元化。在這里,授課教師應該把問題問得略為寬泛些、深遠些,使其具有可探討性。例如:為使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而對“學生是否應該消費數碼產品”這一問題的討論,授課教師在設問時就不應該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引導學生,或是只對問題進行簡單的對錯判斷。其應該更多關注不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思考,讓學生明確:購買數碼有其合理性;而不予購買更有其正確性,師生之間正是在對不同觀點的探討、歸納、總結和概括中形成一致的觀點認同,這種認同所形成的影響無疑是深遠且富有思維內涵的。
四、 詳盡評點,注重具體問題的詳盡反饋
一個內容完備,結構完整的課堂探究其有機組成部分還包括對探究問題的反饋和對學生思考的點評。這種點評可以從“詳”(詳細)和“盡”(完整)兩個方面來提出要求。所謂表述“詳細”,就是要求授課教師在對學生回答進行歸納或是對知識進行總結時要概括得系統、準確,能夠通過教師的語言讓學生對知識有個清晰的還原和重現。同時,這種詳細還包括對課上所學前后內容的一種聯系融會的理解和把握,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系統化。
探究評點的第二個方面要求還在于對問題概括的“完整”,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學生回答時能注意傾聽,分析學生答案中的每一個觀點,感受學生對知識的每一點認識,并在之后的評點中分別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對問題加以評析說明。這種對每一個觀點的悉心把握是對學生積極思考的肯定和尊重,也是激發學生不斷求索的外在動力。
在這里需強調一點,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授課教師應盡量避免用簡單的“對”或“錯”來涵蓋其答案。因為“對”或“錯”本身代表一種絕對的肯定或全面的否定,這是與課堂探究所提倡的“開放思維、充分表達”的精神是相違背的。在這里,探究評點需要教師傾注更多的耐心和責任。
課堂探究所包含的切入、串聯、設問,評點四個方面是包含著內在聯系的有機統一體,每一個環節實施效果都關聯著課堂探究的總體成效,所以,對課堂探究的設置切忌簡單化、膚淺化、格式化,而應該在充分把握學情和教法的前提下使課堂探究的設計精巧、精妙、實用和實效。
作者簡介:
陳燕,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泗陽致遠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