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艷
摘 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媒體、數字媒體等新媒體已經廣泛融入到當代人日常生活中,并逐步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在教育教學方面,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實現了教育資源的不斷共享,增加了學習渠道和途徑,同時還對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習慣產生影響。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這些變化,也都體現在職業院校思政教學活動中。在此種背景下,職業院校進行思政課程教學,要抓住新媒體時代發展新機遇,應對新媒體發展對思政教育所形成的挑戰。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時代下職業院校創新思政教育策略的實踐研究,以期能真正發揮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促進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關鍵詞:新媒體;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139 — 03
引言:
職業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越來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加快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進的教育體制改革大潮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包括職業技能教育,還應包括集體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但由于傳統職業教育以及職業院校生源特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未得到足夠重視,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情況不容樂觀。
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和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都要求職業院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職業院校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愈加廣泛,思想觀念也愈加容易收到外界的影響,這給職業院校本就需要完善的思政教育帶來極大挑戰。但正是由于新媒體在學生和教師當中使用的極大普及,也為職業院校進行思政教育策略的創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職業院校將新媒體運用到思政教育當中,是當前推進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實需要,也是幫助職業院校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方式。
1、新媒體時代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1.1要求教師掌握過硬的教學綜合素質
新媒體環境下,職業院校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轉而要形成與各種新興媒體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這就對職業院校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但就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現實狀況而言,傳統教學方式遲遲得不到轉變,創新性教學策略無法隨環境變化而及時提出,這一方面是由于長久以來職業院校所形成的對思政教育不重視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思政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無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由于職業院校對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重視,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形成“得過且過”的思想,理論素質、教學技能素質等都有待于提高。隨著新媒體在全社會的普及使用,尤其是在職業院校內所產生的廣泛影響,由于教師綜合素質不高,對新媒體的認識仍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學習了解新媒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一些年紀稍長的思政教師不了解、不掌握諸如微信公眾號、小視頻等基本新媒體技能,無法全面知曉學生使用新媒體基本狀況,從而導致無法對新媒體在學生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科學預判,教師引導者角色定位嚴重缺失。此外,新媒體所代表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現代職業教育要求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趨勢,這也對思政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觀念需要轉變、、思想政治素養需要提高、、理論知識需要夯實等等,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社會思想政治理論的豐富發展。
1.2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產生影響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新媒體的發展推廣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微信、直播、QQ等傳播工具的普及和大量使用,使媒體資源的可接觸性和信息傳播的便捷性極大提高,隨著互聯網空間中信息傳播“把關人”角色的逐漸缺失,大量的信息充斥于網絡環境中,各種虛假信息層出不窮,愚昧與開放、真理與謬誤等各種信息爭相吸引受眾注意力,在傳播過程不乏網絡暴力現象的出現。種種新媒體環境下所發生的信息傳播亂象,都對教師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成挑戰。
當前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院校為更多學生提供了升學渠道,但分析眾多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長期以來所缺乏的自律性不僅影響了中學成績,還對進入職業院校之后的學習、生活產生影響。在這種背景之下,加之職業院校學生極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新媒體不可避免地在學生群體當中迅速普及應用。主觀性因素和客觀環境的雙重影響之下,職業院校學生面對新媒體所傳播的冗雜信息,不能進行有效辨別,違背社會公德、個人道德的信息極容易讓本就自律性不高的職業院校學生“誤入歧途”。而學生在接受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同時,也會積極主動進行信息的傳播,網絡本身所帶有的虛擬性、隱匿性等特點,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仍然適用,弱化了職業院校學生所應具有的責任擔當意識和道德意識,嚴重影響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
1.3對傳統思政教育方式產生沖擊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過于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理論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未能得到足夠重視。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立德樹人”理念的逐漸深入人心,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地位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教學過程中仍較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的創新進展緩慢。新媒體環境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開始應用微信、QQ等載體進行教學活動,然而其使用方式和傳播內容卻凸顯了傳統職業院校思政教育使用新媒體的局限和不足。在思政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利用即時通訊媒介進行教學信息的溝通,表面上看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深入探究卻發現教師與學生之間仍是單向交流更多,教師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活動中說教者定位,并未轉變為引導者,雙向互動性不足。endprint
互動性的不足,導致教師對學生信息掌握不完整,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順暢。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更便于、也更傾向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對新媒體技術掌握的不全面,也影響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而溝通交流的缺乏就會導致思政教育有效性不高的結果。傳統思政教育方式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也受到了極大沖擊。
2、新媒體時代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應抓住的機遇
新課改背景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需要進行深入改革。新媒體的發展應用,能夠豐富思政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充實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提高思政教學有效性。
2.1豐富思政教學方式
傳統的職業院校進行思政課程教學,以教材和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并沒有跟隨時代發展變化,將新媒體應用到當下思政教學活動中。之所以思政教學方式一直創新性不足、保守性有余,除職業院校自身課程設置和重視程度不足的原因外,思政教師積極性不足,所接收的教學方法創新的信息不足,教師與學生都沒有將新媒體應用到教學和學習活動中的意識。隨著新媒體逐漸融入到職業院校思政教學活動中,能夠促使學校正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讓教師主動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豐富思政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
2.2充實思政教學內容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信息傳播渠道,搜集與思政課程相關的時政信息,將其充實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APP等接觸更多的信息,其中不乏與思政課程相關的內容,還可以將有關問題帶到課堂,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豐富課堂內容。新媒體環境下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和接觸便捷性,讓傳統職業院校的思政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之中,通過豐富教師和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兩者之間的不斷互動也豐富了思政教學內容,讓課堂內容更具有吸引力。
2.3凸顯思政教學中學生主體性
受傳統職業院校思政教學方式影響,教師的說教者角色定位一直未得到改變,單向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既無法提高學生課程興趣,還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課程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證。學校課程改革進程中,思政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開始正視自身引導者角色定位,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給以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開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而隨著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應用于思政教學活動中,這些互動式平臺的使用,更能彰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地位,拉近兩者之間的局里,實現交流溝通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思政教育,能夠讓學生的真實想法得以充分表達,教師在進行引導過程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
2.4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立德樹人”理念的提出,讓職業院校在進行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納入到學校教學目標當中。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推進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助推中國夢的實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職業院校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影響。把在職業院校學生當中使用率較高的新媒體應用到思政教學活動中,能夠在引導學生進行信息甄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學生職業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心理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
3、新媒體時代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發展策略
新媒體時代下,職業院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活動時,要秉持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利用新媒體所具備的互動性、即時性、多元性等特征,進行思政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充分運用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內容的豐富,讓學生接受更具時代性和創新性的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3.1轉變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思政教育體制機制
為促進新媒體環境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首先便是要轉變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理念。理念的轉變,必然帶來教育目標的改變,也必然要轉換思政教學方式方法來實現教育目標。新媒體時代下,職業院校進行思政教育理念的轉變,為教師明確了教學活動的內容、方式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改變了思政教育長期以來不受重視的狀況,通過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激勵教師進行思政教學創新,為學生營造更完善的思政學習環境。
教師也應當在思政教學活動中轉變自身角色,由說教者變為引導者,主動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不僅將新媒體當做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還要意識到它在作為學生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連接作用,將它視為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新途徑,增加對學生的了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新媒體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建立起基于新媒體卻又高于新媒體本身的、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
3.2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創新
職業院校要進行思政教育策略的創新,就要充分重視新媒體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職業院校思政教師要以思政教材為基礎,依托課堂教學,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發揮課堂多媒體的教學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并內化于心,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職業院校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相融合、創新教育方式過程中,要積極發揮微信、微博、微視頻等與學生關系緊密的“微”新媒體的作用,構建有針對性、全方位性、系統性和常態化發展的思政教育“微”體系。將微信平臺應用到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方式創新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即時、深入溝通。思政教師借助設置微信公眾號,向學生推送思政學習相關理論、時事資料,鼓勵學生進行評價,收集學生的評價信息進行公眾號推送信息的內容;通過建立思政學習微信群,在課程開始以及結束之后,廣泛收集學生對于課程的看法和建議,有效進行思政課程的完善。組織全校思政教師,搭建并維護思政教育微博賬號,定期進行思政信息,發布學校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講座、比賽等信息,增加信息覆蓋面。職業院校還可以利用校內網平臺,建立網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開發APP等程序,利用新媒體覆蓋面廣的特點,推進思政教育。
3.3做好新媒體網絡監管和思想引導工作
在各類新媒體廣泛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背景之下,對新媒體使用的監管、思想引導等工作也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各職業院校發揮校園網絡管理中心作用,一方面做好校園網絡的維護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使用規范和管理條例,充分發揮監管作用,一旦發現有不良信息散步、學生長時間上網游戲等問題,要通過思政教師或是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學校也要發揮家長的作用,學期結束時通過學生向家長散發關于嚴格規范學生使用手機、電腦等新媒體的一封信,并要求家長就學生假期使用狀況進行反饋,由此可以提高家長對于學生使用電子產品上網等行為的重視程度,關心學生的成長。
4、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職業院校進行思政教育策略的創新過程中,要認識到當前思政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媒體發展給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活動所帶來的挑戰。在高校深入推進改革大背景下,將新媒體應用到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當中,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的豐富以及教師理念的轉變、思政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最終促進學生在新媒體時代所構建起來的學習平臺上綜合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邢永勝.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科教導刊,2017,(01):111-112.
〔2〕其美薩珍.新媒體時代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09):33-34.
〔3〕王紅.“微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新載體的探索實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10):61-62.
〔4〕陸全華,吳加權.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匯,2011,(18):78-79.
〔責任編輯:侯慶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