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寫文章的時候非常重視創新,散文大家韓愈就告訴了我們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則:“唯陳言之務去。”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也說:“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中,“創新”是一個重要指標。本文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就作文的創新問題作了四個方面的探討。
關鍵詞:創新;思維;批判
一千多年前,古文運動的先驅,散文大家韓愈就告訴了我們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則:“唯陳言之務去。”季羨林也說:“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誠然,吃別人嚼過的飯,說別人講過的話,有多大價值?所以,寫文章,創新乃是很要緊的一件事。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學生應在“發現·創新”方面獲得發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在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中,“發展等級”的特征就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創新成為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一個重要指標。
毋庸置疑,創新有很多途徑、渠道,這里我們重點談談“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想態度,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能凸顯現代人文精神。
一直以來,因為種種原因,歌頌美的東西、歌頌“高大全”的東西太多了,善意的“批判”和“批判性思維”似乎更有新意。
再者,“批判”是為了趨善和建設。村井實說:“教育是‘使兒童變成善良的活動”“‘善和‘使之善應該擺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又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意思。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趨善向美的過程,而遠離和批判丑惡,則是前提,我們只有知曉了事物的對立面后,才可能做得更好。
那么,我們揚善趨美的同時要批判什么呢?我們認為,一切真善美的對立面,一切的假惡丑、不正義、反人性、落后的……都是可以批判的。直言之,不和諧的都是批判的對象。
具體說,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訓練批判性思維:
一、 批判自我,三省吾身,不斷提升完善自己的素質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為學、為人之本矣。我們的批判性思維,首先當從自我批判開始,一切善端從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省的方面可以有很多,小到自己對學習工作的點點滴滴,大到比照單位國家時代種種要求。經常整理自己的心情,精神狀態好嗎?創造性地完成了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計劃嗎?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幫助別人了嗎?近來的種種行為背離了時代的原則性要求嗎?……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為,進步總是從反思開始的。一個能經常拷問自己靈魂的人,必是一個健康向上的人,對民族國家有用的人,對別人有幫助的人……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知道盧梭的《懺悔錄》為什么能長盛不衰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二、 批判他者,見不賢內自省
古人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經驗(成功)是一種財富,教訓(失敗)是另一種財富。我們必須真正認識到別人的教訓與我們有關,并從中獲取智慧,以切實加強和改進自己的工作,從而避免重蹈覆轍,減少災難和損失,從而使我們的工作、生活、社會更趨完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聽到或見到過一些乖謬的人物。這時,我們可以換位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假如是我,我會怎么樣……見不賢,而內自省,這也是古人修身養性的一大法寶。如蘇東坡的名篇《石鐘山記》,東坡居士就是通過親自考察石鐘山,“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一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從批判到建設,擲地有聲!
三、 批判歷史,以史為鑒,照亮未來
歷史是一面鏡子,她可以照亮我們的未來。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是的,穿越時空的隧道,借鑒先人的經驗,秉承先人的智慧,我們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我們可以更理性更直接地從此岸到達彼岸。“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憐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是歐陽修通過“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發出的批判和感喟,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樣深刻的歷史教訓,于我們,何嘗不是同樣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呢?
四、 批判現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心民瘼”,建設社會從批判開始
“我”、“他”都是個體的,“史”是過去的,唯有“今”是正在發生的,最具有現實意義的。作文的要義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思想,而最有價值最現實的又是對當代社會方方面面的感受和看法。批判現實,可以及時地矯正我們的思想、行為的偏差。我們知道,現實生活是倫理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是道德的唯一基礎,離開現實生活的道德,將走向虛無。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學校教育的結果,而是主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在解決一系列的道德沖突或直面一系列與道德沖突的有關情境后批判反思的過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改革開放前道德一統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沖擊,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多元。社會變革、對外開放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現實,使不同文化的沖擊、價值觀的碰撞、道德選擇的困惑日益激烈和經常。社會道德觀的日趨多樣,使道德行為判斷趨于相對性,道德行為失誤的灰色地帶擴大。古人云,“文以載道”,這一切,都是今天我們學生必須直面和正視的一個大課題。諸如,汕頭市開通無人售票公交車后,每年收到五十多萬殘假破幣;參觀天安門廣場的游客沒有社會公德亂吐口香糖,某年國慶黃金周,北京有關部門為此花費60多萬元請臨時工鏟除天安門廣場的口香糖……面對種種類似的社會問題,我們有什么看法?當我們的觸角能夠實實在在從批判這些灰色角落開始并能多層面較深入地表達自己見解從而形諸文字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作文之三昧,我們至少已諳其一了。
作者簡介:吳巧玲,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