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潔??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為教學目的的一門學科,主要讓學生們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和實際操作等進行對科學世界的探究。本文從明確科學實驗目的出發,以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為中心展開討論,并提出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
科學課對小學生的科學啟蒙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這門以實驗中心的學科,需要有效地利用實驗來鍛煉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探究能力,這也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所以,重視科學中的實驗教學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
一、 明確科學實驗的目的
科學實驗最講究嚴謹性,保障科學實驗嚴謹性的基礎就是明確實驗目的,讓學生在實驗中帶著目的去思考,去觀察,從而思路清晰的發現、理解并掌握規律。例如,在“水珠從哪里來”一課中,教師通過展示一瓶冰鎮飲料在常溫下不斷冒出小水珠的現象,向學生們展示水珠的存在和產生過程,小小實驗具有明確目的,如果漫無目的僅僅為了實驗而實驗,只會導致學生們的學習進程停留在實驗表面,并不知道透過實驗看本質。所以,教師不僅要緊緊圍繞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教案,還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二、 豐富實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好奇心最強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利用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討論去探究科學小實驗,必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沉與浮》這一課時的實驗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實驗材料來增加實驗的趣味性,比如在礦泉水瓶、橡皮泥、小石頭、水等一般實驗材料的基礎上,增加木板、雞蛋、螺絲釘等實驗材料;還可以通過優化開展實驗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把學生們分為兩組,一組為“沉”組,一組為“浮”組,然后讓兩組學生自主選擇符合組別要求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們帶著各自組別的“使命”全神貫注的觀察自己所選實驗材料下沉或者慢慢浮起的奇幻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三、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能力
(一) 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各個環節中來
無論哪個學科都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教師單方面的給予學生實驗方法,停留于教學表面滿足學生觀看實驗現象的欲望,從而忽略了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的能力。這樣的現狀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向和空間,也抑制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奇思妙想”,阻礙了學生在學習中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形成。培養學生自主首先需要教師“放手”,讓每一位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給學生選擇和研究的自由,通過對自主探究過程的思考和記錄,寫成一份實驗總結或報告。對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實驗,教會學生基本的實驗方法,放手讓學生們自己查找資料,認識實驗的理論基礎后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過程。如此一來,讓學生全盤參與到實驗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小學五年級《種子發芽實驗》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提前數周讓學生們自己在家里準備綠豆芽種子,進行栽種實驗。實驗前讓學生們確定好實驗的目標,再擬定屬于自己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交流意見。之后獨立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并定期做好實驗現象的記錄,一段時間后在課堂內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每個環節,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二) 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培養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需要過程和時間的,為了保證科學實驗的完整性,對于學生來說實驗中每個環節設置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思考和分析,所以,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作為實驗完整性的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針對學習能力差一點的學生,在實驗方案設計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時間去解決、去攻克,否則接下來的具體實驗操作必定會亂得一塌糊涂,面對這種現象教師需要在課程安排上為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做出一些調整,比如把相對復雜或者難度大一點的實驗教學分為多個課時來進行。
例如:《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因為這門課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難度較高,學生對其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沒有充分認識和了解的情況下是無法開展實驗設計的,并且這部分內容的實驗較多,則需要根據具體內容劃分課時。第一課時,了解基礎理論知識后進行實驗設計;第二課時用于開展所需實驗。
四、 將實驗教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
通過提高實驗操作性來降低教學難度的有效途徑就是將生活與實驗教學緊密的聯系起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有效避免學生對實驗產生畏難心理,這也符合目前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實驗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如果有效地將科學實驗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聯系起來,不但會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還會讓學生愿意觀看,愿意參與,愿意動手,感受實驗的快樂,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回憶每天都吃到的米飯的味道,在通過品嘗米飯后進行有步驟的提問,米飯是甜的嗎?米飯在嘴里放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使米飯變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來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呢?師:其實,米飯變甜是因為米飯中含有一種叫“淀粉”的物質。請同學們自己來讀一讀課本上“米飯變甜的原因”。學:原來,米飯中有一種叫淀粉的東西,在我們咀嚼過程中發生了變化,變得有甜味了。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飯,漸漸地出現了甜味兒。
五、 結語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實驗對整體科學教學的重要性就尤為突出。因此,探究如何提高科學實驗有效性對提升小學科學教育質量來說至關重要。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在明確實驗目的、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改進實驗教學方法,促進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學慧.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進措施研究[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四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2] 郭梅清.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230.
作者簡介:張慧潔,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