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民??
摘要:通過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職業效能與職業意志四個維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認同感現狀,并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認同感做了簡要探析:1. 應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教育邊緣化;2.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成就動機;3.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入職培訓;4. 完善生活保障體系,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認同感;入職培訓
一、 職業認同感及相關概念
心理學上認為,職業認同感是從業者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感知與體驗。職業認同感涉及四個維度:職業期望、職業意志、職業價值、職業效能。職業期望是指從業者對自己從業的期望。職業意志指從業者愿意從事自己崗位并在崗位上的堅持性。職業價值從業人員對自己所從事職業身份的價值判斷。職業效能感指從業人員在所從事職業過程中產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認同感現狀
(一) 職業意愿與期望較低
筆者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訪談發現,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意愿與期望較低。首先在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一部分屬于兼職教師,大多是高校學生賺取生活費的一種途徑。多數人不愿意在畢業后繼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少數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對心理健康教師這個職業抱有期望。大多人認為目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較低,發展還很不成熟,職業生涯發展注定坎坷,自己并不能從學校教育中學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二) 職業價值認識不足
職業價值可以分為內在職業價值與外在職業價值。內在職業價值,是指該職業在社會或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地位或者給從業人員帶來的精神上的享受。外在職業價值是指通過教師這個職業所獲得的物質獎勵。當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舊以傳統的教學形式為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本意是預防學生的負面情緒或心理問題,但很顯然學校僅僅把它當成應付國家教育方針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項教學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學校無法給予這個隊伍應有的重視,很少組織任何與心理咨詢、輔導有關的培訓,診斷技能有所欠缺,缺少實用的價值,成為一名普通的理論普及教師,職業內在價值得不到體現,物質生活更是得不到保障。
(三) 職業效能感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業效能感是其對自己是否具有解決學生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的能力的一種自信程度。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大多從事理論教學,普及心理健康常識,而不是更為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的咨詢技能得不到鍛煉,從而對自己缺乏信心。較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對自己所具備的心理咨詢技能持懷疑態度,更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詢的實用性、有效性持質疑態度。
(四) 職業意志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業意志與職業地位、職業價值、職業效能是分不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地位低下,職業價值更是無從體現。精神上,由于無法得到學校及社會的認可而苦惱不安,產生職業倦怠,物質上無法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在各種困難及其他高薪職位的雙重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很難繼續在崗位上堅持下去。
三、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認同感的教育對策
(一) 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教育邊緣化,提高職業期望
心理健康教育邊緣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晚,發展慢。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新生的領域,必然會慢慢成長起來,在學校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堅守崗位,熟練掌握心理學、醫學、教育學等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在內陸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對心理學這個新興領域充滿了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學生及家長在此環境中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也實屬正常,心理教師要做的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普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學的重要性有一個清晰地認識。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改變再加上心理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心理教育一定能獲得越來越多的青睞。
(二)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入職培訓,積極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職業價值
首先,明確培訓團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入職培訓不能僅僅只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個群體,要同時有專業培訓教師、各個學校的指導教師、學校領導、教育研究院的教師,這是心理健康教育集教育、心理于一體的教育性質決定的。其次,確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入職培訓措施。教師匯報第一次的教學情況,檢查該教師該次課的授課情況,之后展開團體討論。將本次討論結果應用于下次授課過程,再次對結果進行團體討論,并對方案進行糾正、修改。經過四次循環后,進行總結性的評價,提高教師職業價值。
(三) 提高教師成就動機,提高職業效能感
家校合作式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承擔起家庭教育者的工作,望子成龍的心態使他們變得緊張和焦慮,潛移默化的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負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失時機上門回訪,獲得家長認可。家長的轉變可以極大地提高心理教育對本專業的肯定,對自身的肯定,并在不斷地挑戰中提升自己的成就動機。簡單來說,外界因素的影響——職業認同感消極——發揮心理教師主體作用一取得教學成果——更新心理教師職業認同感——影響外界環境。在如此不斷地良性循環中奠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效能感。
(四)建立保障體系,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提供有力的外部條件,增強職業意志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教師的工資、績效、休息休假等各項權益息息相關,想要有一支穩定的、專業素質過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學校和政府應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實行公寓補貼,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積極的績效反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休息休假的權利。加強心理輔導室的建設,購進先進的心理輔導器材,方便心理教師進行及時的自我心理疏導,減少職業倦怠,增強職業意志。
參考文獻:
[1] 張守臣.心理教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任國華,劉繼亮.大五人格和工作績效相關性研究的進展[J].心理科學,2005,28(2):406-408.
[3] 張敏.國外教師職業認同發展研究評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8(2):73-78.
[4] 崔景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心理問題與角色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2009(1).
[5] 孟莉.心理咨詢師專業發展中的個人成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作者簡介:張利民,四川省南充市,西華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