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一堂高二期末復習綜合題解題指導課《區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教學環節進行教學效果診斷,從中反思怎樣才是一節有效甚至是有價值的解題指導課。筆者經過探討并認為高效的復習課堂應該實現三個維度目標:(1)溫故知新(2)技能提升(3)思維成長。這樣一節解題指導課不僅有效而且有價值。
關鍵詞:解題指導;教學效果;診斷
地理綜合題是高考文綜地理中最難和分值最重的部分,是學生地理學科能力和應試能力的體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經過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解題模式,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解題準確性,又能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達到學科素養和應試能力的雙贏。筆者以此為目標設計了一堂高二期末復習綜合題解題指導課《區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本文為教學操作過程中的片段描述與教學效果診斷,從中思考怎樣才是一節有效甚至是有價值的解題指導課。
一、 課例呈現
本課中,教師采用專題精講、當堂練習、當堂呈現、當堂點評、拓展遷移的授課模式,強調解題過程中一審、二調、三答的操作規范。
1. 教學片段一:
例1 簡述下圖島嶼的地勢特征,并說明判斷依據:
師:怎么判斷地勢的高低?有幾種方法?
生1答:根據等高線地形圖。
生2答:根據河流的流向。
師肯定:題中應該用哪一種?
生齊答:沒有等高線,借助河流的流向。
師肯定:那么大家先判斷河流的流向,完成解答后,我來展示一名同學的結果。
(3分鐘后)展示隨機抽查的一名學生的描述:地勢四中高,中間低。判斷依據是河流從四周流向中間。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3答:不對。根據河流是從島中央流向周圍的海洋,判斷地勢是中間高,四周低。
師評:有沒有可能出現河流從四周流向中央?
生4補充:島嶼上不可能,因為中間陸地,四周海洋,河流最終要注入海洋。
師拓展:所以說島嶼的水系形態往往是放射狀,如果是一個盆地,那么河流將怎么流動?
生齊答:從四周流向中央。
師評:很正確,這樣才可以判斷地勢是四周高中間低,這樣的水系形態我們稱為向心狀。剛才展示的這位同學的答案因此要更正過來,大家如果再遇見類似的題目,注意區分這兩種不同的地形的地勢特點。
2. 教學片段二:
例2
材料一:世界某區域圖
(1)依據材料一,簡述丹麥自然地理特征。(略)
(2)依據材料一,分析該國水能蘊藏量不豐富的原因。
師:這是一道逆向思維的題目,平時我們遇見較多的是分析水能資源豐富的條件。大家回憶要分析哪些自然條件?
生1答:分析地勢起伏大小。
生2答:分析河流的徑流量大小。
師肯定:這兩者缺一不可,首先要看河流徑流量大小。回顧水文特征分析,徑流量跟什么因素有關。
生七嘴八舌:氣候(降水)、流域面積大小、支流多少。
師肯定:如果分析水能很豐富,肯定是徑流量大且穩定,地勢落差大才符合要求;然而這道題,是要分析水能資源不豐富,大家怎么進行逆向思考,完成解答后,我來展示一名同學的結果,注意結合區域地圖的圖示信息。
投影展示生1答案:地形平坦,落差小;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量穩定;但河流短小,徑流量小。
師點評:回答很完整,但回答完之后我們對應題干的要求,可以把答案精簡一下,如果對前后觀點有干擾,甚至造成邏輯矛盾的部分可以舍棄。
生齊更正:地勢平坦,落差小;河流短小,徑流量小。
教師繼續訓練學生的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
3. 教學片段三:
例3 (3)簡述丹麥開發利用風能資源的原因。
師:在例2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分析該國實際開發利用了另外一種能源——風能。閱讀題干,分析原因應該有自然方面和社會經濟方面。開發利用風能的自然條件是什么?
生1:風能資源豐富,丹麥是島國,臨海的風力大。
生2:從緯度位置看,丹麥地處西風帶,終年盛行強勁的西風。
師肯定:還可以從其他自然條件進行思考嗎?剛才分析水能不豐富提到丹麥地勢平坦,起伏小,對于開發風能有影響嗎?
生3補充:地形平坦,對西風的阻擋較小,風力更大。
生4補充:地形平坦,有利于風能發電站的場地建設。
(周圍學生掌聲稱贊)
師肯定:所以對比這兩種不同能源開發利用條件的不同,我們從中樹立一種辯證思維,可能在利用某一種能源中的不利條件,卻成為另外一種能源的有利條件,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死記答題模板。
那么從社會經濟條件來分析開發風能的原因,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提示:風能是一種清潔能源,而且開發難度較大,丹麥是否有相應的經驗和技術?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推理論證。
生1:丹麥和荷蘭的地理位置相似,臨海國,都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很早開始建設風力發電站,風能利用歷史久。
生2:丹麥作為歐洲西部國家,經濟也比較發達,應該有先進的技術進行開發。
師啟發:我們學過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有利條件,除了從資源本身情況,還可以從市場、能源結構分析,剛才提到,丹麥經濟發達,那么對能源需求怎么樣?如果像水能等常規能源不豐富的情況下,會怎么解決?風能相比其他能源又有什么優點?
生補充,丹麥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常規能源不足,風能作為清潔能源,有利于保護環境,優化能源結構,作為標準答案(常年受強勁的盛行西風影響,風能資源豐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風能的開發;風能利用歷史久,技術條件先進)的補充。endprint
二、 課例診斷
1. 教學片段一:當堂呈現,當堂點評,警示深刻
教學片段一中,教師隨機抽查學生的答案,其實是有意識地選擇學生的一些典型錯誤,讓學生進行點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堂的參與度,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對學生的解題問題進行及時診斷,及時糾正,而且當堂的“錯誤示范”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避免學生日后解題反復出現類似的錯誤,印象深刻。而在講解時,教師也沒有停留在正確答案的推理上,而是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答案成立的不同題設,讓學生學會辯證思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過,教師在這里還欠缺對被展示學生的鼓勵和安慰,若能補上幾句溫馨的話語,則能更好地保護學生的思考和參與熱情。
2. 教學片段二:典型例題,逆向遷移,思維拓寬
教學片段二中,教師這一道典型例題的設置,打破日常訓練中“水能分析”的常規,讓學生沿用水能分析的思路,逆向遷移,較為成功地引導了學生進行逆向思維活動,也拓展了學生思考的寬度。在當場點評學生答案時,學生由于習慣性套用答題語句常犯的小錯誤,導致表述前后邏輯矛盾,
在這里當堂的示范和學生自我診斷也起到良好的效果,若在這里,教師還能補充羅列一些學生日常訓練出現的表述問題,重新強調地理綜合題表述語言專業化以及表述要有層次、嚴謹的邏輯,要點不重復、不拆分、序號化,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答題規范。
3. 教學片段三: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能力提升
教師在典型例題第二問的基礎上,設立第三問讓學生深入思考,舉一反三。第三問的問法原題為“開發利用風能資源的有利條件”,改為“開發利用風能資源的原因”,讓學生更全面地進行分析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主觀的原因和客觀原因,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區域思維。教師通過不斷提示和引導學生,大膽地假設和論證,讓學生步步得出標準結論,但并沒有被參考答案所“綁架”,而是繼續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得出補充答案,避免學生思維教條化,模式化,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方能真正提升解題能力。美中不足的是,教師可以減少一些提示,更放手讓學生發散思維,開放性地思考,那么學生思考的角度會更超出教師預設的框架,教師再逐一點評指引,收放有度,讓學生得到更充分的思考鍛煉,收獲將會更大。
三、 問題討論
我們到底需要一節有效的解題指導課還是一節有價值的解題指導課?
綜合題解題指導課是高二、高三復習課的重要環節,課堂上怎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筆者認為高效的復習課堂應該實現三個維度目標:(1)溫故知新、(2)技能提升、(3)思維成長。
第一個維度,教師在復習課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聯系,建立知識框架或者答題模式,把碎片化的只是系統化,給予學生對已學知識新的認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查漏補缺:所以地理綜合題解題指導課一般的操作都是一套系統性的小專題進行訓練強化,一是專題復習針對性強,有的放矢,把綜合題題型分門別類,讓學生逐個突破,條分縷析,不易混淆,避免發生考試常見的錯誤,不同題型作答時張冠李戴。二是專題訓練時學生要調動所有已學的知識,那就打破地理必修選修章節之間的界限,搞清楚碎片化的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幫助學生鞏固或者重新構建知識網絡。
因此,通過專題的綜合題解題訓練指導的模式,第一個維度基本能達成,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復習課的第二個維度則不是那么簡單能實現。第二個維度,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上加深對地理原理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以及對地理現象準確認知和合理解釋,這是復習課必須達成的解題技能。
然而,一節解題指導課若能達成以上兩個維度目標,只能說是一節有效的復習課,還不能說是一節有價值的復習課,因為學生在課堂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操作,甚至部分學生只是在腦袋里記下了解題套路,筆記上記下了答題模板,這樣還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也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容易導致學生形成思維固化,俗話說的“往死里學”。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對學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考查要求,不是讓學生簡單重復,一旦掌握一種技能就一勞永逸,而是要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讓學生變“活”。所以一節有價值的復習課,應該做到讓學生不僅收獲應試技能,而是收獲思維的成長,形成一種地理學科素養,受益終身,所以筆者提出第三個維度目標。圍繞這個目標,筆者在設計這一節解題指導課時,教師選題不是只用常規的典型考題:只要將對應題型的答題模版灌輸給學生,引導學生往參考答案方向進行就能提高解題準確度和完成任務;而是選用一些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的“異數”的題目,例如分析“水能蘊藏量不豐富”讓學生得到逆向遷移;又例如“開發利用風能資源的原因”不拘泥于參考答案的分析角度,而是鼓勵學生從多個維度,不同層面地考慮解決地理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另外,教師繼續多選用一些探究性的熱點題材,鼓勵學生開放性地思考和推測,多多創造性地對經典例題進行變式訓練,對于多種思維路徑要進行有效準確的評析,真正叩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 結語
筆者通過《區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這個課例,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題解題能力這一主題,探討了怎樣才是一節有效甚至是有價值的復習課。其實,不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教師扮演的角色都是相似的,都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導演”,就是要提供初始“劇本”——學習素材,布置好“現場”——創設學習情境和營造探究的氛圍,放手讓“主角”——學生不拘泥于“劇本”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通過不斷鼓勵和引導,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肯定他們的創新,才會生成一節有效甚至有價值的課。
作者簡介:楊云萍,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第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