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在平時教學中仍存在著偏重于文本理解與感悟的說教,而將朗讀教學留于形式的現象。筆者認為可以采用變式誦讀、語境引讀、品味標點、品詞析句、角色表演的策略,來提高朗讀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朗讀;實效性;變式誦讀;語境引讀;品味標點;品詞析句;角色表演
朗讀是變無聲的文字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方式。朗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義,使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顯露出來,從而受到藝術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仍存在著偏重于文本理解與感悟而將朗讀教學流于形式,讓學生朗讀訓練走過場的現象。筆者認為理解感悟固然重要,但只有將朗讀教學與之相融,才能有效地達成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一、 變式誦讀,讀中走向感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語段文質優美,讀起來有詩歌般的節奏與意味,但這些句段學生往往不易感悟。教學中如能將這些語句變式成詩歌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誦讀,對學生的感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觸摸春天》一課引導學生感悟“張望”一詞后品讀“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這一長句如果生硬地引讀必定要費一番口舌學生方能讀出句子所蘊含的味道,可要是將這個長句變式為“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后并配上舒緩的輕音樂進行品讀,學生在詩歌所特有的節奏中自然便能體味情感。
二、 語境引讀,讀中升華情感
所謂語境引讀,就是教師在原有教學情境的基礎上,通過生動、豐富的語言描述,引出文本中所描繪的不同情境或教師創設的有層次性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反復品讀重點句,以達到積累、感悟語言,升華情感的目的。閱讀教學中運用語境引讀,易于引發學生想象,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中激發他們的情感。不同文體引讀的設計也是不同的,如教學《詹天佑》時為讓學生深入體會“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這句話,教師可設置以下不同的情境進行引讀,如“在懸崖峭壁上定點測繪時面對風沙他總是想……”“當隧道內滲水又缺乏設備時他總是想……”“當面對青龍橋附近火車上坡難的問題時他總是想……”在不同語境反復的品讀中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詹天佑強烈的愛國情感。
三、 品味標點,讀中體味用意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情感信息的載體;是書面語言中言語主體借以傳達情感信息的特殊表達方式,具有表情達意的作用;是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猶如文章的調味劑,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停頓合理、語氣順暢;可以使文章擁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使文章變得有聲有色;還可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啟迪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們在關注文本的同時切不可放過精彩標點,尤其一些使文本情感得以升華的標點,關注此類標點的品味,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情感的把握。既然如此,在以書面語言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關注文本就不僅要能夠讀出標點符號的停頓和語調,更要能夠揣摩標點符號所表的情,所達的意,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如《山雨》一文中作者對擬聲詞中的標點使用極其用心,課文的最后一句“丁——冬——丁——冬……”作者為表現出山林雨后的空靈,不僅使用“——”來表現樹葉上滴落的雨滴的節奏感,還用“……”來表現水滴聲的綿遠、悠長。引導朗讀時只有關注這兩處標點的用意,通過引發想象的方法反復品讀出標點所蘊含的意境,才能讓學生品味作者所描繪的山雨的余韻。
四、 品詞析句,讀中內化語言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這些文本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范例。學生學習語言的表達,主要是靠對語言材料的直觀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為讀者展現了草原廣闊的藍天、草地,以及草原上熱情的蒙古人。教學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反復的感情朗讀,那些細致描寫藍天、綠草、白云、羊群的語句,在讀中想象這些景物明麗的色彩,進而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味“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讀的同時為學生建構起 “那么……那么……”“既……又……”等句式。小學是練習朗讀的最好時期,教師在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獲得各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就能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的語言能力。
五、 角色表演,讀中個性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都是故事性極強的文本,這些文本情節簡明,人物個性鮮明,學生容易讀懂。但學生要真正體味文本的奧妙,就必須在故事中走個來回。而角色表演便能很好地達成這一目的。如《孔明智退司馬》一文中的“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這句話初讀起來看似平常,為讓學生體會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便請幾名學生分別演傳令兵,讓學生個性化地回報:“報——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離城池不足一百里!”“報——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離城池已不足五十里!”“報——司馬懿大軍離城池已不足十里!”……在一聲比一聲急迫的回報中感受、體驗戰事的緊迫,從而體會孔明的沉著與智慧。這一學習過程,學生在角色表演中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個性化的表演、個性化閱讀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作者簡介:張偉,一級教師,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閩清縣池園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