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lián)系。生活是語文教育的源頭活水,二者密切相關(guān),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應將生活教育理念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結(jié)合教學實踐,筆者從生活啟發(fā)教育、教育引導生活這兩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生活教育;小學;語文教學
陶行知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起源于生活。“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沒有生活做中心的課堂也是死氣沉沉的課堂。在此,筆者結(jié)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談一談自己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看法與做法。
一、 生活啟發(fā)教育
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都要根據(jù)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強烈批判以書本、文字為中心的教育,認為它們不過是生活的工具,不能將其當成教育本身。語文教學中,有的內(nèi)容抽象,有的意境朦朧,有的文章難懂,此時就應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教學,讓生活服務(wù)于語文。
1. 借用生活體會,生發(fā)語文想象
在教授《泉城》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濟南,對濟南泉水的認識也只局限于書本上的三幅插圖,因此,要想讓學生身臨其境,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就要善于借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課堂之初,我出示了“白浪翻滾”、“銀花盛開”、“晶瑩剔透”、“明珠散落”等優(yōu)美的四字詞語讓學生朗讀,但學生的朗讀效果卻并不理想,只做到了讀準字音。為了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對詞語的理解和感悟,我借用“晶瑩剔透”這個詞語,提問:“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晶瑩剔透的?”學生有的說鉆石,有的說水晶,有的說小露珠,答案無一不來自于生活所見。有了這樣具體的生活體驗,學生理解“晶瑩剔透”這個詞語就不難了,想象著這些東西的樣子,自然能將詞意和美感讀出來。
2. 借用生活現(xiàn)象,溝通語文情景
在教授《霧凇》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明白霧凇形成的原因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之一。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從小生活在南方,很少見到雪,更別提樹掛了。沒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我們也可以利用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來體驗。
首先讓學生知道,吉林冬夜的室外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學生一時難以有直觀確切的感受,此時給出我們當?shù)囟熳罾鋾r的氣溫,以此作比較。接著告訴學生,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豐滿水庫里的水流出時溫度在4攝氏度,兩者相差30多度,這樣的水就像“溫水”一樣。說到這里,一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明白為什么會產(chǎn)生霧氣了,但還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這時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再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提問:“冬天時,你還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xiàn)過霧氣?”有的學生說媽媽剛做好的菜端出廚房時會有霧氣,有的同學說嘴中呼出的氣會變成霧氣……這時教師引導,豐滿水庫里的水源源不斷地流向低溫中的市區(qū),就會產(chǎn)生大片大片的霧氣,這些霧氣遇冷,會附著在枝頭,慢慢就形成了霧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中,一下子就被解決了。可見生活對于教育有重大的啟發(fā)作用。
二、 教育引導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在于“教人求真,學做真人”。他要求學校和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生活,更要教會學生做人。陶行知認為,教育要為改造社會生活服務(wù),教育者的任務(wù)就是要指導青年人為實現(xiàn)理想生活而奮斗。在課堂上,有很多教育資源值得我們延伸到生活中,讓它們改變學生的生活。
1. 借用課文反差,思考生活規(guī)律
兒童心理學認為學生除了對新奇的、初次接觸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外,還對與以往認知有反差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利用這樣的反差、矛盾和對比,就能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情緒與想象,從而讓學生思考生活、領(lǐng)悟生活、適應生活。
在教授《狼和鹿》這篇課文時,采用對比學習的方法,乖巧可愛的鹿成了“禍首”、兇狠殘忍的狼成了“功臣”,這撼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認知,引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的進一步思考。讓學生感受森林前后的變化、鹿數(shù)量的變化、鹿群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感悟——狼實在是太重要了!這樣的感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遠不止自己以為的那么簡單。借助這樣一篇課文,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中各事物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啟發(fā)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不能憑直覺一概而論,而是要加以思考、分析,從而學會解決生活問題,領(lǐng)悟生活、適應生活。
2. 借用語文體驗,升華生活價值
語文教育的任務(wù)除了教會學生生活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做更好的人。在教授《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時,學生的課堂反饋令我印象深刻。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母親力大無窮?原來在作者的記憶中,母親總是帶著兩個孩子,又挑著沉重的擔子翻山越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山路崎嶇難走,泥濘濕滑,母親拉緊孩子的手,一步一步咬牙堅持;夏日炎炎,母親的衣衫經(jīng)常濕透;寒冬臘月,母親迎著風雪,一腳深一腳淺,還要護住身邊的孩子。“母親好像真的力大無窮,是這樣嗎?”說到這里,我停頓了,課堂安靜了下來,學生不禁暗自思考起來。這時我再次重復提問,學生齊齊否認,我給力大無窮加上了雙引號,“是什么讓母親變得力大無窮的?”學生的回答溫暖而感人……原來一位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可以承受,課堂又一次安靜了,此時無聲勝有聲。課堂尾聲處在我朗讀的過程中,我看到學生悄悄地摘下眼鏡,用雙手抹了抹眼睛,又悄悄地把眼鏡戴上,母親眼角留下來的兩行淚水不僅讓作者看見了,更讓我們課堂上的所有同學看見了。在不久之后的母親節(jié),學生紛紛主動寫了一封給母親的信,令不少媽媽潸然淚下。這就是教育對生活的改造,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情感,升華了學生的生活。
生活啟發(fā)了我們的教育,教育又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我們更好地生活。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融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牢記“生活中的教育,教育中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金林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楊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3]許詠.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5.
作者簡介:
徐曉恬,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zhèn)第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