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青年教師在對新班級上課時,課堂中出現種種“意外”,如何處理,才能使之按照教學計劃繼續教學。
關鍵詞:意外;課堂教學;小學美術
【案例背景】
剛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對于班級的學生我不太了解。作為青年教師,最擔心的就是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意外”,特別是公開課。一旦孩子的上課狀態和教師的預設不符,便常常會使教師大腦一片空白,遇到這種問題,如果在課堂上處理,往往會打亂教學安排,處理不好亦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應變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煉成功的。
這是一節三年級的陶藝課,剛上課問題就出現了,讓我措手不及。
【案例描述】
上課鈴打響了,我出示了一張悉尼歌劇院的剪影圖,并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夕陽中這個建筑我們只能看到它的外輪廓,你們知道這個建筑的名字嗎?”
我環顧了一下班級,知道答案的孩子不少,我正琢磨喊誰來回答的時候,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慢慢舉起了手,她可不常回答問題啊,這個舉動無疑讓我覺得眼前一亮。
“丁清,請你來回答。”我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她。
“老師,這是天安門。”小姑娘輕輕地說。
我先是一驚,其他的孩子也笑開了,其中不乏嘲笑的聲音:“真笨啊,這怎么可能是天安門!”現在的孩子去過天安門或者在書本上、電視上看到天安門的不少,真沒想到丁清會不認識天安門,說出這樣的答案。我注意到丁清原本就不太自信的小臉突然變紅,默默地低下了頭,手指不停地扣著桌角,她是在后悔舉手回答問題嗎?
我心里有點不安,剛上課就發生了這種問題,在備課的時候,我怎么也沒想到會在這里出現這種“意外”。我要怎么處理呢?面對這個低著頭,不知所措的孩子,我突然想到不久前看過一篇文章:《這是意外》,講述的是關于教師如何正確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如果我讓她直接坐下或者是告訴她你錯了,這個原本就膽小害羞的孩子還會不會繼續舉手回答問題呢?
我定了定神,微笑地看著她,輕輕地問:“你有沒有去過天安門呢?”
“沒有。”丁清的聲音小了很多。
“你有沒有在電視或者報紙書籍中看過天安門呢?”我繼續溫和地說。
“沒有。”好可憐的聲音,我幾乎聽不到了。
“那你是怎么知道這張圖片中的建筑是天安門的呢?”我疑惑地詢問她。
孩子好像有點委屈,怯怯地,用像螞蟻一樣細小的聲音回答道:“因為媽媽對我說過,天安門是很高大、很宏偉的建筑,我覺得這個建筑也很高大、很宏偉,所以我覺得它是天安門。”
原來如此,我突然明白了她的想法,在孩子的心中天安門是高大的,是宏偉的,她雖然沒有見過,但卻有一個媽媽給她的牢牢的印記深深地記在心里,所以在面對同樣高大、宏偉的建筑物時,她猜到那就是天安門。
聽到這,我思考著得想個辦法幫幫這個孩子。
“孩子,你說得真好。”我話鋒一轉,一邊請她坐下,一邊繼續說著。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它高大宏偉的形象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天安門已經成為了中國的象征,其造型也被設計到了國徽里。孩子們,你們誰見過天安門呢?它是什么樣子的?你們說老師畫。”
“它有著方方的屋頂。”一個小男孩脫口而出。
“有圓柱形的柱子。”女孩子也不示弱。
“有紅色的城墻。”
“……”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剛才尷尬的氣氛被打破了。
“老師根據大家所說的畫出了一個天安門,丁清,你剛才說得真好,天安門真的是很高大,很宏偉呢,請你來對比一下,小朋友們描繪出的天安門,和老師課件中出現的建筑圖片,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呢?”
小姑娘仔細地看著,突然恍然大悟一般:“天安門是方方的,而圖片上的建筑是圓圓的。”
“你觀察得真細致,圖片上的建筑和天安門一樣是世界上有名的建筑之一,不過它不在中國,而在美麗的澳大利亞,誰知道它的名字?”
“悉尼歌劇院。”一些孩子脫口而出。
“是呀,它的特點就是有著像帆船一樣圓弧形的屋頂。今天老師要表揚丁清同學,因為她大膽地舉手回答了問題,向尋求知識邁出了一大步,男同學們,你們可不要落后哦。”我笑著說。
孩子們呵呵地笑起來,而那個笑得最開心的是丁清。
【案例反思】
我繼續著課堂互動,并在心里深深地記住了這個叫丁清的小姑娘,從一開始不自信地輕輕地回答問題,到慢慢地有了膽量高聲地回答,這是多么大的進步。在后面的課堂中,她并沒有因為第一個問題回答錯了而放棄舉手,我想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老師的鼓勵,是老師的肯定給予了她自信,試想如果當時丁清得到的回答是類似“不對。”“錯了,請坐。”這樣的說法,這個怯怯的小姑娘還會繼續舉手發言嗎?雖然我耽誤了一點點時間,但是換回來的是一個孩子自信的心。
天安門是高大宏偉的,在丁清心中高大宏偉的建筑就是天安門,孩子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來判斷身邊的事物,面對這小小的錯誤,我并沒有批評,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一次次地給予肯定、表揚,并不停地進行引導,通過讓其他學生描述,讓丁清自己經過對比,逐漸自主認識到這兩個建筑之間造型上的區別。不僅沒有打擊小姑娘的積極性,而且也讓她深深地記住了那個方方的天安門和圓頂的悉尼歌劇院。
預設,是教師在課前對課程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預先設計。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都會做很多精心的準備,想象著課堂上學生會發生的種種問題、出現的種種狀況。但是,教師并不能預料到所有即將發生的事情,即使預設再完美也難以預想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所有變化。在課堂中的師生交往互動、生生探討交流中,如何處理突發事件就要求教師必須隨時根據教學中變化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時間、內容,通過對課堂上各種信息的綜合把握,及時、準確地做出判斷,并迅速采取得當的措施加以解決。因此如何把課堂突發事件、學生出人意料的回答等無法預設的情況通過教師巧妙的點撥加以解決,建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成為小學美術教學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作為一名年輕的美術教師,教學經驗的缺乏,使我面對在實際教學中遇到一些突發狀況、突發意外時會慌得手忙腳亂。但是也許正是這些“意外”,這些預設不到的問題,會給我帶來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為我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者簡介:
鄭涵,江蘇省南京市三牌樓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