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的教學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而在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師生互動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項,是必不可少的。師生之間教學的互動、互動的效果對于語文教學活動任務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師生互動語言溝通的效果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語文溝通
一、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師生語言互動的重要性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組成的。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師生互動又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師生教學過程中語言的互動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重大意義。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主要讓孩子學習了解和認識字、詞、句、段、篇以及對于漢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語文的學習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在其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不斷地去引導。而教師在指引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更是關鍵。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是多樣化、形象化、科學化、自然化……形形色色,非常豐富、廣泛。新課改的教學策略中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實現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應用;新課改中提倡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互動中要注意將新課改的教學策略和提倡的學習方法進行落實。除此之外,教師要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和職業科學文化水平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發展提高。
二、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師生語言互動
(一) 對癥下藥,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理一個班中每一個學生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學生所適應和接受的學習方法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去實踐創造為學生群體所都能適應的和大家都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我們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更主張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教學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學剝奪玩的天性。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小猴子下山》《丑小鴨》《群鳥學藝》等故事性強的課文時,可以采用話劇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教師設計好話劇、話劇道具、場地等需要用到的教學及物質方面的準備,讓學生自主自由扮演角色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方便其對于課文內容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更能增加教學質量。再例如在教學《白楊禮贊》《難忘的一課》《偉大的游戲》這類抒情性的文章時,教師扮演好引導的角色,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幾遍,通過朗讀讓學生談談自己朗讀后的感悟。
(二) 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和對學生的了解,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例如在教學《苦柚》《蜜蜂引路》這類課文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類課文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發展的身心規律、學生的發展階段進行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在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原則時,依次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根據每一種不同的教學原則以此設計各種不同師生語言上的互動。
(三) 開展多樣化的語言互動形式,豐富和活躍課堂
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注意每一個語言互動的設計,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互動中師生可以通過一起唱歌的形式來進行互動,通過歌唱活躍氣氛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電影《雷鋒》后,結合課文內容自己來講述《雷鋒》的故事并結合課文談談你的感受和想法。再例如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時,可以采取問答式和相關圖片讓學生來思考回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時適當地插入一些游戲激發學生興趣以及活躍課堂氣氛。
(四)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職業能力水平
教師在自我的教學職業生涯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積極參加教師培訓教學、自覺更新教育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教育教學業務、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水平。新課改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在教學創新上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科學的探究、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只有如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才能更好的發揮師生語言互動,喚起學生的隨意注意,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完成教學的目的任務。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教學環境的布置要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教學方法豐富多樣化有吸引力,防止單調死板。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的目的性、情境性、全面性和雙向性的語言互動并不僅僅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也不是純粹的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啟學生的思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參考文獻:
[1]盧俊霞.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J].才智,2014,(08).
[2]陳敏聰.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
[3]楊靖東.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語言溝通[J].中國校外教育,2013,(13).
作者簡介:
毛華,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沭陽縣耿圩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