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學生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它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工作面臨嚴峻的考驗。通過改進教材內容、更新教學設施、改變教學方法的途徑,來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高職院校;教學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日常工作都離不開計算機的輔助。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高職院校中,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開設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
一、 改進教材內容
1. 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是本科教材的改版,沒有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所要求的“實踐性”與“實用性”,教材內容沒有更新,仍然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和Office2003等內容。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培養操作能力強的實用性人才這一目標,結合自身院校的辦學特色,組織相關專業教師打造教學團隊,開發出適合學校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的校本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重組,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點和相關操作進行講解和演示,出色的完成教學任務。
2. 將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相關知識點納入教學之中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知識點在不斷更新和完善,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題庫涵蓋了計算機基礎的相關操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開發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時要將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相關知識點納入到教材體系中去。同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過關率,而且可以顯著提高學生計算機的操作水平。
二、 更新教學設施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許多高職院校的機房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達不到教學要求的標準,硬件設備陳舊,經常出現故障,并且計算機系統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需求,從而會影響到教學進度和效果。另外,一些學校的計算機配備數量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計算機不夠使用的現象,不能充分保證學生的上機率,實踐操作效果大打折扣。
學校應盡最大努力改善學校的計算機教學硬件設備,保證學生能夠有機會進行相關的操作和訓練,從而為《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提供基本的保障。另外,學校應及時更新計算機系統,緊跟時代潮流,使學生學到的計算機相關操作能在實際中得到應用。
三、 改變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一些高職院校實現了注冊入學,導致高職院校招生的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學生基礎差、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許多教師紛紛感慨課程難教、學生難管。針對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在教學中融入多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采用分級教學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在新生入學后,由教務處統一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機水平測評。根據測評結果進行分班教學,各任課教師根據班級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每個教學班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計算機水平的不同,進行分級教學。比如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講解一些office高級功能的應用、上網下載資料、計算機發展的最新動態、計算機的維護以及信息交流的手段和方法等知識點。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應該詳細講解和演示操作,對于學生不易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的講解和操作。同時,在課堂及課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練習和操作,便于學生消化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點。采用這種分級教學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
2. 開展項目化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項目化教學是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轉化成不同的項目,師生根據專業特色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化教學強調以能力為本位,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讓學生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來完成相關的項目,在完成的過程中來學習新的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
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的方法,無論是教師講解還是學生學習,都圍繞著“做”展開,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學習相關知識點。教師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從而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高質量、高效率的應用辦公自動化軟件的能力。通過項目化教學活動的策劃、信息搜索、資料歸檔,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動手能力等,更能契合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
3. 采取移動學習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設備幫助下,于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發生的學習情景,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對于任課教師來說,緊跟科技信息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環境,積極開展有效的移動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這一移動學習軟件建立自己的班課,學生通過邀請碼加入到班課中去,教師有序高效管理班課、學生、發送通知、分享資源、布置批改作業、組織討論答疑、開展教學互動。同時,教師在課內課外都可隨即開展投票問卷、頭腦風暴等互動教學活動,即刻反饋,即刻點評。教師發布的所有課程信息、學習要求、課件、微視頻等學習資源都可以即時傳遞到學生的移動設備上,從而讓移動設備變成有效的學習工具。
總之,《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信息時代下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教育場域中,高職院校應從教學資源、教材等方面著手進行全面的改進;每位《計算機應用基礎》任課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探究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改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培養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潔.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創新設計與教材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0,(10).
[2]徐峰.關于高職項目化教學模式要素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8).
作者簡介:
馮傳蕾,助教,陜西省西安市,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