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觀是人們對勞動的一種觀點或看法,在學生中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學生自我等一些原因存在歪曲的勞動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專門提高學生道德認識的教育,可以通過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相互配合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關鍵詞:勞動觀;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
勞動觀是人們對勞動形成的一種觀點或看法。201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強調,“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腳踏實地的勞動觀,形成尊重勞動的意識,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踐行能吃苦、能受累的勞動觀。
一、 中學生的勞動觀歪曲
目前在中學生中,不少學生的勞動觀歪曲,認為只有腦力勞動才是關榮的,看不起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者;缺乏艱苦奮斗的吃苦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在一些學生中還存在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
二、 中學生勞動觀歪曲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
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的長輩對孩子比較寵溺,孩子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家幾乎不從事勞動,從小養成眼高手低的習慣。而且家長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每天只是督促孩子學習,認為只要孩子在學習就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家長的這種培養方式導致學生的勞動觀念淡薄,有些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 學校原因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智育,對學生的正確勞動觀教育缺失。中學生的心智不成熟,思想、行為的可塑性強,部分教師一味給學生灌輸歪曲的勞動觀,導致學生的勞動觀存在偏差。
3. 社會原因
社會上普遍存在尊重高級勞動的現象,而且高級勞動與低級勞動的勞動報酬存在較大差距,使得部分學生一味追崇高級勞動。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并且伴隨著社會上一些聘任的潛規則,使得學生在擇業的時候充滿困惑。
4. 學生自身原因
作為獨生子女,一些學生唯我獨尊、愛慕虛榮,勞動意識淡薄,依賴性強,一遇到事情就找父母、找老師,缺乏自立自強精神。
三、 培養中學生正確的勞動觀
我國中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學校不僅應該成為教授學生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成為教育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地方,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其主要方式,用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觀念和行為,所以把科學的勞動觀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的勞動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勞動觀念的一種重要方式。勞動觀念的樹立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對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要體現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
1. 知:科學的勞動觀深化為基本共識
知,是行為的基礎,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關于正確勞動觀的認知,應基本包括勞動平等觀、吃苦耐勞的就業觀、腳踏實地的實干觀等。對于這些正確的勞動觀可以穿插進教材內容。在《經濟生活》教材中,“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教師在講授這節課內容時,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正確勞動觀的知識,形成關于正確勞動觀的認知,認知是行為的基礎,只有形成正確勞動觀的認知,才能更好地去實踐。在講授《哲學與生活》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時,讓大家掌握實踐出真知,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人民是一切財富的創造者,幫助學生把正確的勞動觀深化為共識。
2. 情:科學的勞動觀內化為情感認同
情,是行為的動力,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情感體驗。勞動觀教育要引起學生的情感反應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們展示一些不道德的社會就業現象、一些歧視低級勞動的現象,作為對比再向學生們展示一些全國勞動模范的光輝事跡,然后小組討論分享所想所感,老師總結正確的勞動觀,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正確勞動觀的情感認同,形成踐行正確勞動觀的動力。
3. 意:科學的勞動觀升華為堅強意志
意,是行動的保障,指堅強的意志,使內心認知外化為行為的保障,推動正確勞動觀的踐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積極宣傳具有堅強意志的勞動模范,來激勵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此外,還可以提供給學生鍛煉意志的機會,使堅強的意志成為學生的能力與習慣。
4. 行:科學的勞動觀外化為實踐行為
行,即行動,通過對認知、情感、意志的綜合調節來落實具體的行動。正確勞動觀的知情意最后要落實到行為上。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多提供給學生具體的實踐勞動活動,如去養老院服務、一些志愿者服務、一些生活技能大賽等,使學生慢慢養成自己動手勞動的習慣。
正確勞動觀的樹立是一個知情意行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分層次、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步提高學生的勞動觀認知與情感體驗,伴隨著堅強的意志,最終外化為正確的勞動行為。
參考文獻:
[1]符創基,易剛強.淺談新時期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必要性[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3):37-38.
[2]廖聯奎.切實加強大學生勞動觀教育[J].教育理論研究,2014,(21):151-152.
作者簡介:
畢小茹,陜西省寶雞市,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