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學生的基礎學習內容,不僅在于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探究世界,還在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視野,促成學生深度和廣度的認知。因而擴展學生思維訓練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此為內容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擴展學生思維訓練;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擴展學生的思維訓練,對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響,甚至影響學生的興趣、性格、情感等多種層面,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擴展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思維訓練達到最終的目的,成為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群體的主要特點,特展開如下應用策略予以實現。
一、 以教材為基準,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思維的訓練就是要跳脫出慣有的思考形式,學會運用違反常理的逆向思維進行分析。因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先從學生的想象力出發,豐富學生的創造性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這樣學生在進行思維訓練時才能考慮得更加周全。因此以平時的語文教學為基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開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蘇教版中的《司馬光》一文時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教師以講故事的口吻給學生講解,在學生了解后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教師可以以語言進行適當提示,比如在游泳時也可能會出現溺水的情形,這時家長都會給孩子套上什么東西來保護他的安全,這些小孩如果一起用力推缸會怎樣,能不能救出被水淹的孩子等等,給學生搭建豐富的平臺,指引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從慣有思維中跳脫出來,運用自己的智慧大膽想象,從而解決問題。
二、 以教材為基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思維訓練的最終擴展除了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外還需要學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即在平時的生活中學會觀察,這樣才能為思考作鋪墊。還是以語文教學為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繼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在學習蘇教版中《燕子》的課文時,講述的是春天來臨,燕子在春日的形態特征,表現燕子活潑靈巧的特點。教師讓學生觀察自己在生活中還能看到哪些景象是春天獨有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具體描述,讓學生學會用準確的語言形容周邊事物,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此讓學生的學習從課本中跳躍出來,回歸于大自然的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事物,豐富學生的客觀認識,這樣學生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才能引導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才能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多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更加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三、 注重想象和觀察的結合,促成學生的思維訓練
學生只有將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最終促成學生的思維模式,擴展學生的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感到吃力,這主要是因為其用語表達與現在形式不同,且學生難以將自己的客觀認識融入到古詩的學習中才導致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古詩內容的教學時,就要積極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大腦想象和觀察能力,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結果與作者相互貼合,從而理解文章內容。而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就是促使學生的思維訓練得到演示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深化。如在學習蘇教版中的古詩《游園不值》內容時,講述的是作者想去朋友的花園中觀賞,但是敲了很久的門都沒有人來開,然而滿園的春日景象卻不是能被柴門關住的,早就有一枝紅色的杏花探出墻來,表現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教師在講解內容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多媒體形式給學生呈現作者所看到的春日景象,豐富學生的頭腦想象能力,讓學生觀察圖畫中的景象是否和古詩中描寫的一樣,如此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古詩。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擴展有很大作用。很多時候,學生的思考范圍較窄,就是因為平時接觸東西少,還不能積極主動地觀察、發揮想象能力,因此教師利用先進技術充裕學生的認識就是擴展學生思維訓練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需要長久地堅持和積累才能最終形成,其中包括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積累。而發揮想象能力和善于觀察能力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運用達到感知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這一過程正是思維訓練的重要養成部分。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全面把握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積極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成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高。此外,教師還要大力提倡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自我學習思考的良好習慣。這是因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擴展若只以課內所學為基礎是很難滿足需求的,只有不斷地擴充途徑,汲取知識中的精華,才能不斷充實學生的內心,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真諦。
參考文獻:
[1]溫俊凱.淺議小學語文課堂中轉換型逆向思維引導方略[J].學周刊,2015,(21).
[2]阿桂英.語文教學中想象思維訓練之我見[J].新教育,2015,(23).
作者簡介:
李紅,江蘇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