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要跟上時代的發展,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不同往日,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能融會貫通,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具有將創新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另外,在21世紀這個各產業、各領域、各學科相互融合促進的時代,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才能更加適應社會市場的要求,具備更強的就業競爭力。所以,當今學校教育要以學生未來的生存發展為展望,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具備更多適應社會競爭的能力,堅定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其中培養學生主體性意識和主動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實施重點,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習得各種學科知識,更是要負責培養起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為自己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本文以高中語文教學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關鍵詞:高中語文;主體性意識;培養策略
進入高中階段,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再以語文基礎為學習重點,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對語文的審美與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和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要想達到以上的教學目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直面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學生缺乏主體意識的問題,再切合實際提出行之有效的培養策略,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一、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缺失的原因
素質教育喊了那么多年,指導任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課堂于學生,釋放學生的學習欲望,但實際的操作效果還是差強人意。主要的原因在于個別教師的教育觀念還不能真正轉變過來,傳統權威型的教與學的師生關系還是占據主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還是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地位,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索欲望和主體性意識被壓抑,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進行學習。但高中語文的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而在傳統的教學中這兩點都很難實現,在學習中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學習興趣上不來,學習自然感覺吃力。而個別教師能意識到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會主動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改革教學模式,但因為經驗的缺乏和對素質教育缺乏更深層的理解,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欠缺火候。比如,教師知道要在課堂中活躍學生思維,為學生創造表達自我的機會,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但很多時候這些提問還是在固定的框架下進行的,實際上學生并沒有太多創新的表現機會,而有的提問的角度和把握又偏離了學習內容,使提問缺少有效性。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習主體性意識的缺失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壓制有著直接關系,要想完全釋放出學生的主體意識,首先教師的教育觀念就要進行改變,及時進行角色互換,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翁,而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而不是控制學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靈性和樂趣。
二、 培養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相關策略
1.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傳統的授受模式,為學生主體意識提供培養的平臺
如何為學生構建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放松自然地主動融入到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教學,是培養學生主體性意識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教師要改變學生對教師“權威”“專制”的固有印象,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友好,放下對教師的戒備,消除對課堂的緊張感,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被充分喚醒,在平等自在的環境中迸發更多學習的感悟和探索欲望,才能更好地跟隨教師的步伐追求自我進步、自我成長。
2. 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中,總是教師為學生劃好學習的重難點,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生怕學生聽不懂、看不懂,沒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這既是對學生的不信任,也是教學的急躁。比如,在文言文的閱讀中,教師的教法一般是幫助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學生在此過程中缺乏思考的過程,只能進行機械的模仿學習,教師沒有為學生做好對文章的情感鋪墊和學習興趣,即使學生能翻譯出此篇文章,也無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在含義和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這種表淺的學習顯然并不符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高中學生思維活躍、自信勇于表現、探索欲望強烈等個性特點,創新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使用更多新奇生動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學習欲望,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進行探索,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角色扮演法: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帶有很強故事性的文章,教師可利用角色扮演法組織學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利用情感因素讓學生感同身受,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同時也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完《鴻門宴》這一課文后,組織學生扮演劉邦、項羽、范增等角色,甚至允許學生進行適當地改編,自編自演。既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課堂中,投影、多媒體等信息科技的應用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高中語文課堂中,豐富形象、直觀生動的聲影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媲美的,不僅能有效吸引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習更有效率,學習質量更高。比如,在學習《米洛斯的維納斯》這一自讀文章時,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有限,文章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不易理解,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文章的時代背景介紹,并找來相關的雕塑、圖畫的視頻讓學生欣賞并表達自己對美的看法,多方位地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通過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自主理解課文。
3. 改變評價模式,讓學生參與其中
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策略還包括改變舊有的評價模式,教師可適當地給予學生一定的自評和互評的權利,甚至是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自己作為學習主人翁所要具備的責任意識,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張玉紅.高中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主體性的途徑[J].青年文學家,2009(15).
[2]黃鋒盛.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中),2013,(6):52-53.
作者簡介:傅勤治,福建省南安市,寶蓮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