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富軍??
摘要:目前,教育正在推行制度改革,新課標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更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然而,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依舊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育;獨立思考能力
一、 引言
小學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小學基礎打好,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成長。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學會自己解決數學問題。
二、 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現狀
(一) 主動性獨立思考能力欠缺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教授知識還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快節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步伐,對教師只有盲從,很少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有質疑,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去主動思考,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二) 被動型獨立思考能力欠缺
在我國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前提下,家長、學校、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學生學習成績上,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和學校升學率,使數學教學的功利性太強,學生面對越來越多的家庭作業,為了快速完成任務,對試題和作業處理陷入程式化,并沒有通過題目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作用。
三、 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小學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小學生掌握知識
通過對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新的知識點,預習課本知識,并且對解題過程中遇見的難點,積極尋找解題思路,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在這種主動的學習中,學生對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更容易掌握,而且改變了原本程式化的解題思維,實現“一題多解”,開發了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 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重新對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進行定位,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三)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獨立思考能力對于鍛煉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創造性思維有重要作用,這與素質教育所推行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相一致。由此可見,獨立思考能力對新時期素質教育改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 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 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式數學環境
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制約了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改變這一落后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發言權,使沉悶的數學課堂煥發生機。教師要對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重新定位,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實行民主式的新型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創造友好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小學人教版五年級《因數和倍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每個學生準備12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紙片,然后任意組合,排列成長方形,分別記錄每一行擺幾個正方形,擺了幾行,并且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學生完成情況如下:3×4=12;4×3=12;2×6=12;6×2=12;1×12=12;12×1=12。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教師擔任了引導者的角色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索數學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學生明白12是6的倍數,也是2的倍數,6和2皆為12的因數,倍數和因數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只能說誰是誰的倍數。
(二) 結合教學內容應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數學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和生活中的例子相結合,利用新穎的教學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強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而且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小學減法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把教材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設置一個這樣的場景“今天媽媽給小明20元錢,讓小明去買面包和醬油,一瓶醬油8元錢,一袋面包5元。小明給了收銀員20元,那么現在小明手里還有多少錢?”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把自己代入其中,“我”先買醬油花了8元,那剩下的錢為:20-8=12;然后再買面包花了5元,則剩下的錢是:12-5=7(元)。利用情境教學法,不但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 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氣氛沉悶,在長期壓抑的環境中,不但使學生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不利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知識讓學生進行思考,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習小組,讓學生共同探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數學知識競賽,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各個小組結合教材知識出10道題目,讓另一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答完,小組之間進行比賽,教師擔任記錄員,每答對一題得1分,得分最多的小組獲得小紅花。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題,弱化了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限制,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小清.試析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5(9):24-24.
[2] 姜曉娜.探討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J].考試周刊,2016(64):70-70.
[3] 吳麗.淺談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速讀(下旬),2016(8):228-228.
[4] 張發奮.獨立思考能力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養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4):74.
[5] 肖明群.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小學數學教育發展方向[J].新課程·小學,2017(2):455.
作者簡介:黎富軍,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岑溪市南渡鎮吉太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