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蓉??
摘要:簡便運算能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教師幫助學生培養簡算意識、提高簡算能力,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質量,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對數學定義、定律、性質、規律等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關鍵詞:培養;簡算意識;提高;簡算能力
簡算意識是數學中的一種思考方式,即能從不同角度思考一個運算問題,通過發散性聯想發掘多種運算途徑,并從中靈活、合理地選擇出最快速、高效的運算方法,準確獲得運算結果。
通過對以往的數學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我發現學生的主動簡算意識十分單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一,面對簡便計算題時,學生更多地關注的是找到運算順序進行答題,而未對題目進行深入思考;其二,在簡算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在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方面著力不夠;其三,在學生使用的教材和課后練習中,簡算一般被單獨列為專題訓練,跳過了引導學生自己審題決定算法的重要環節。
針對以上簡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為了增強學生的簡算意識、提高學生的簡算能力,我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摸索改進方法,主要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 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內化為答題習慣
在通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拿到老師布置的練習題,并未多加審題思考,便開始著手列式計算。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缺乏簡算意識,長此以往,會耗用答題時間,計算正確率也不能得到保證。為了改變以上這種不良現象,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法。在出示計算題后,可以向學生發問:“你的計算方法是不是最簡便的呢?”“有沒有更快更精準的方法呢?”通過這一系列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勤思善思的答題習慣,從而增強簡算意識。
例如,在完成連除性質的教學任務后,我向學生出示習題:810÷45,提醒他們先思考810能被哪些數整除,發現可以用810÷9÷5來完成計算;在學生學習乘法的運算定律時,我向學生出示39×15、103×11這類的題目,啟發學生根據“湊整”原則,聯想出簡便算法:39×15=(40-1)×15=40×15-1×15;103×11=(100+3)×11=100×11+3×11。通過諸如此類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簡便計算的思維方式逐漸內化養成,在面對計算題時能主動地去尋求簡算方法。
二、 創設生活情境,掌握運算技能
受到個體發展階段特征的限制,小學生已經基本形成具體形象思維,而在邏輯思維能力上仍然較為欠缺。但有些小學教師卻忽視了這一特征,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灌溉式的教學活動,一味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一些數學算式、計算口訣,這很有可能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和厭學情緒。通過一些教學實踐,我發現若能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容易被調動。例如,在教學乘法的簡便運算時,就可以將練習題放置于輕松易懂的情境中:
(1)學校組織同學們統一購買校服,我們班一共36個同學,而校服的價格是每人一套99元,一共要收多少元?(2)班級準備給大家買體育課用品,籃球每個55元,足球每個45元,我們班36名學生每人要發一個籃球和一個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以第二題為例,學生審題后很容易發現55+45=100,因此原本的算式55×36+45×36可以簡化為(55+45)×36,從中可以總結出一個普遍規律:“兩數分別乘同一個數等于用這兩個數的和去乘這個數”,而這正是教材上的乘法結合律a×c+b×c=(a+b)×c。在這種生活化的題目中,學生能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數學法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 強化口算,助推記憶
口算作為一種運算方法,不僅對簡算具有幫助作用,而且口算的過程也需要用到一些簡算方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簡算能力,教師可以穿插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口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運算的熱情。教師在編寫口算訓練題時,要注意盡可能多地融入常用運算定律、性質等。這樣可以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運算技能。
例如,在口算訓練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特殊數進行記憶,包25×4=100;125×8=1000;2~10各數的平方值等。這樣扎實學生的基本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高效地審題并發現簡便計算的條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和運算質量。
四、 勤于歸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小學數學中的簡便計算看起來形式多樣,但在根本上都是把繁瑣困難的數值計算轉化為簡單的計算。要想實現這樣的轉化,就要靈活運用數學運算定律、性質,抓住“湊整”原則進行等值變形。從以下兩方面訓練。
1. 合并或分離。根據“湊整”的特點,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合并,使得口算更加簡便。例如將49×35+49×65用乘法分配律轉化為49×(35+65)=49×100=4900;將25×404用乘法分配律轉化為25×(400+4)=25×400+25×4=10000+100=10100。
2. 調整。即改變運算順序,變形不變值。例如5.6+6.3+1.4+3.7,可以將順序調整為(5.6+1.4)+(6.3+3.7);83×62÷8.3÷6.2可以調整為83÷8.3×62÷6.2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并歸納出這些特殊性質,在過程中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巧算思維。
五、 贊揚自覺簡算的行為,讓做前思考成為學生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對通過學習能開始主動思考、積極簡算的學生,教師要進行表揚。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在全班營造出自覺思考簡便算法的氛圍。
例如,教學簡便算法時主要練習的是計算題,但學生對簡算的掌握應該落實到解方程、應用題等具體的題目形式中。在課堂上我給出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一個書包125元,買32個一共要多少錢?”大部分同學不假思索地在草稿紙上直接列豎式計算125×32,但我也觀察到部分學生試著用125×8×4的方法來做。在接下來的習題講評時,我就特意向全班同學展示了這幾位同學的解題過程,對他們自覺簡算的習慣進行了贊許。其他同學看到后也會加深認識,今后在遇到其他類型的題目時,也會逐漸形成做前思考的習慣和主動簡算的意識。
總之,簡便運算能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教師應當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和簡算思想,讓學生養成簡便計算的習慣,提高學生簡算能力,使得學生能真正在實際學習中主動思考并靈活使用簡算方法,從而推動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王衛東,王從領.如何幫助學生提高簡便運算的能力[J].讀寫算(教研版),2012(13).
[2] 何文杰.讓學生輕松掌握簡便運算[J].小學時代,2010(7).
[3] 周超.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
作者簡介:李柳蓉,中小學一級教師,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城區第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