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華??
摘要:國防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共同課題,也是新課程改革賦予歷史學科的重要功能之一。歷史學科在國防教育中有著天然的優勢,二者互相滲透力強。本文以人教版(2001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8課《收復臺灣與抗擊沙俄》為例,以探討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國防教育滲透的方法與途徑,以求教于同行。
關鍵詞:核心素養;國防教育;滲透
文明自誕生以來,國防就是它前行的一個重要的車輪,從這個角度上說,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叱咤風云、驚心動魄的國防史,歷史與國防密不可分,歷史學科與國防教育有著最強的滲透性。和平與發展是21世紀的主題,但古人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本影菜嘉?,國防教育是國家穩定強大的需要,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課題。我國教育部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提出學生發展九大核心素養,其中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無不與國防教育有著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密切關系。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更提出歷史教學要通過具體史實的敘述,凸顯歷史課程在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土意識教育,法治教育。由上述可見,滲透國防教育是歷史學科天然的職責與功能所在。
漢語中“滲透”的詞義雖多,但指抽象意義的主要有兩種:(1)比喻一種思想或勢力逐漸向其他方面擴展;(2)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從這兩種解釋可見,滲透不是取而代之,不是改變對方的性質,不是喧賓奪主,而是慢過程中的互相融合與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國防教育滲透,并不是以國防教育取代了歷史教育,而是透過歷史的學習,將與捍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等與國防相關的眼界、思想、知識、技能、意識深化其中,達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下文以《收復臺灣與抗擊沙俄》(下稱本課)為例,結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國防教育滲透。
一、 基于教材、課標的分析,尋找國防教育的滲透點
滲透國防教育雖是歷史學科天然的職責與功能所在,但不是說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國防教育的滲透點。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對教材與課標進行分析就一味生搬硬套、甚至無中生有,無異于殺雞取卵,非但達不到滲透效果,反而讓歷史教學陷于說教化,令人生厭。要找準一節課的國防教育滲透點,必須細研教材與課標,找出教學內容的主旨,明確課標的要求,制訂具體的學業質量標準(本課學業質量標準是據學者葉小兵提出歷史學科學業質量標準而制作的,會在相應的觀點陳述中羅列出來,簡稱“學標”),并且此為依托,將國防教育滲透到每一個教學內容當中,每一個教學的環節當中,力求產生最好的效果。
以本課為例,它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與清朝抗擊沙俄兩大內容、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地共同指向明末清初的中國應對外國入侵以鞏固海陸疆域的主旨。在單元中,它從國防角度與第16課明朝《中外交往與沖突》進行承接,展現明末清初時期的對外國防力量與國際地位,并與第19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內部國防力量遙相呼應,共展當時整體國防實力。由此可見,本課是以明清國防為主旨的歷史教學,每一個教學要點都可以成為國防教育的滲透點。
2001版課標要求“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的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2011課標要求“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認識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刪除抗擊沙俄的內容)”。通過新舊課標對比分析可見,新版課標對收復臺灣內容的由“講述”提升到“了解”層次,強調領土意識,因此,在教學當中,臺灣的重要性、臺灣是中國領土歸屬、鄭成功的評價,都是教學的重點,都是國防教育的重大滲透點;另一方面,沙俄抗擊的內容,新教材中已被刪除了,但近代歷史中,中國面對外來力量的入侵兵敗如山倒,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所以對國際形勢的認識,國際外交的常識、國防眼光的預判,都是學生必需的國防知識貯備,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這一部分內容在舊版教材的教學上不單不可忽略,反而是要作為難點進行突破,所以東北的歸屬,《尼布楚條約》的性質與影響是本課難點,亦是國防教育的重大滲透點。
二、 構建時空背景,拓展國防教育的視野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發展的過程,特別到了近代,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國家的國防勢必與外界力量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所以國防教育中增強國際理解、拓展國際視野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國防教育很容易陷于偏激與狹隘。歷史教學中,構建時空的背景,讓學生認識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給國防教育滲透建立在一個宏大背景,打開學生的眼界,拓展國防教育的視野。
本課“時空觀念”學標(4級):學生通過教師補充的新航路開辟沙俄近代擴張,近代西方崛起等等世界歷史知識,將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置于世界大發現時代框架下進行學習,與近代史的學習形成一個時間與空間上的承接。結合學標,本課將兩大教學內容置身于全球的背景進行聯系與對比,以“世界中的中國”為教學主題,將兩大主體內容揉成一人有機的整體,巧設問題、一步一步引領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的核心,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始至終地堅持中西的對比,堅持中國與外界在時空上的交流與碰撞,大大地拓展國防教育的視野(板書同步構建如下)。
三、 依托教學重難點,提升國防教育的滲透力
國防教育的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它是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對全民傳授與國防有關的思想、知識、技能的社會活動,它包括了國防理論、國防歷史和地理、愛國主義思想、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防法制、國防常識、國防科技知識、國防體育等等。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國防教育并不是要李代桃僵,讓這些國防的內容成為教學的主體,那樣會讓歷史教學變成了國防教學,失去學科特性;也不是在教學過程中,將國防內容作點綴,一帶而過,那樣只會讓國防教育將變成教學的邊角料。在歷史教學中,應該以教學重難點為依托,在具體知識點的教學中,抓緊每一個滲透點,進行反復強化,提升教學整體的滲透力,以培養學生強大的國防意識,以期學生可以將這些意識與立場遷移到現實國防的問題上。endprint
本課“歷史理解”學標(3級):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臺灣的重要性及中國對臺灣領土的主權性,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史實,梳理臺灣在明末清初的政權轉移的脈絡;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抗擊沙俄的史實,重點突破《尼布楚條約》的性質與影響,為學生理解近代歷史晚清與外國簽訂系列條約的不平等性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學習,理解中西發展方向的差異,為學生理解晚清在近代國防實力衰弱奠定基礎。結合學標,如何強調臺灣的歸屬性?如何強化學生的領土意識呢?本課除了以歷史事實上證明臺灣的主權歸屬這種常見的國防教育操作外,關于臺灣的重要性,教學中做到了反復三次的論證:第一次,以問題1“為什么荷蘭要統治臺灣,臺灣有什么特別?(提示學生從地理位置、資源、國防等角度進行思考)”,從整體上強調臺灣的重要性;第二次,以問題2“你認為鄭成功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嗎?”從鄭成功真實性的歷史選擇,再印證臺灣的重要性;第三次請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清朝統一臺灣后,關于臺灣“棄”與“留”爭論的資料,以問題3“你認為康熙選擇哪一種意見,他有沒有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從康熙“主留”卓越的政治選擇,再次印證臺灣的重要性。經此三次探究,學生對臺灣重要性的認識就非常充分了。即使,今天,面對復雜的臺灣問題時,相信學生一定可以把從本課獲得認識進行遷移,從歷史事實的角度,從臺灣重要性角度出發,始終堅守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國防認識。
再如關于東北問題,本課教學除了使用以唐、遼、元、明四個朝代的東北地圖證明東北歷史上歸屬中國外,還通過《尼布楚條約》性質的學習,明確它是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它在法律上肯定黑龍江、烏蘇里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再次印證東北的領土歸屬,為學生理解近代俄國通過系列不平等條約,占領中國東北大片領土的侵略性質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在小結中回顧兩年歷史事件,向學生證實了明末清初中國有自己國防實力對應對外來力量的挑戰,維護國家的主權,從海防、邊防上鞏固自己的國防。但居安思危是國防教育必須強調的,所以本課的教學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到中國近代屈辱的國防歷史中去,激發學生的思維發散,向歷史發出追問。亦讓學生思考今天安定的環境下,中國為何一直重視國防發展,提出中國夢,提出強軍夢的原因。
四、 以多維度的問題教學,走出國防教育的思維誤區
初中學生情感真摯,愛國主義情感強烈,但這年齡段的孩子思維直接、理性分析能力較弱,面對國防問題的復雜性,他們的思維往往達不到從整體出發,全面理性地分析,容易產生一些簡單直接的錯誤思維:如在國防當中,認為只要戰場上贏了,就代表著完全的勝利;如割讓土地的條約就一定是不平等條約;如協商就代表退讓,激進代表先進等等。如果這樣的思維占據了主導,學生的國防意識就非常膚淺,很容易成為憤青的后備軍,無法成為一個合格世界公民。所以在教學中,進行國防教育的滲透時,需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從多維度設計問題,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地增加學生思考的角度,以求讓學生深入事物不同方面,建立全面的認知觀,增添國防常識,走國防教育的思維誤區。如在本課中,學生就特別地不能理解為什么雅克薩之戰清朝明明贏了卻要割地?為什么贏了還要談判?直接把俄國人趕走就行了;為什還有待議區?為什么庫頁島后來不屬于中國?都已經割地了,為什么還說《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的邊界條約?
本課“歷史實證”學標(2級):充分利用教學中提供的史料(本課補充性內容的資料主要以直觀形象的圖片或地圖為主,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進行分析與探究,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并且能夠運用材料作為證據進行論證,以形成自己的認識。本課“歷史解釋”(2級):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運用相關歷史術語,能夠解釋兩大歷史事件上,并且站在世界背景下去解釋兩個事件的結果與意義。結合學標,本課運用各類型資料(具體見《尼布楚條約的性質與影響的討論匯總表》),從《尼布楚條約》條約的談判意愿(材料一)、談判過程(材料二)、談判結果(材料三)、條約影響(材料四)等四個方面設計了若干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條約在法律上的平等性,幫助學生拓寬認識事物的視域,更深刻地認識條約的歷史影響,跳出原來思維誤區,以世界性的眼光審視事物,拓展學生的外交常識的同時,又增強說服力。
材料一:談判意愿:清朝是因西北準噶爾叛亂,東北的軍事雖有優勢,想和談;俄是因侵略戰爭,軍事上處于劣勢,要和談。預設結論:雙方需求。
材料二:談判過程:結合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復原場景圖(來源于璦琿歷史陳列館)你認為雙方的地位如何?可以從人物的表情、動力、位置等角度去思考。預設結論:地位平等、程序合法。
材料三:談判結果:結合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上雙方意愿與最后簽訂的界線地圖,你認為條約的結果是否有偏向哪一方?預設結論:平等協商、互有讓步。
材料四:條約影響:清:法律上界定了東北邊界,阻止沙俄的擴張,捍衛國家主權。俄:取得部分領土的同時,獲得了中國貿易權。雙方:遵守條約,邊境和平,長達百年。預設結論:百年互利。
五、 深化人物教學,彰顯國防教育的愛國特色
古今中外,卓越的歷史人物,其愛國主義精神可與日月同輝,是國防愛國主義教育的天然的資源庫!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始終堅持以“以德樹人”,深化人物教學,彰顯國防教育的愛國特色。但在一些歷史教學中,只要提愛國人物,其論調必然高大,其辭藻必然華麗,千人一面,說教空洞,難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共鳴。真正的深化人物的教學,應該是結合具體的歷史情節,讓學生了解人物、理解人物、感悟人物,一步一臺階,一步一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歷史人物有血有肉,獨特與唯一,歷史事實生動豐滿,真實與動人,令學生對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才是國防教育中愛國主義的正確打開方式。
本課“歷史價值觀”學標(3級):初步建立對事物的價值與判斷,以世界性的廣角分析的意識;熱切感悟鄭成功的愛國精神;初步感受近代東西方發展方向的差異,初步理解國家發展與歷史眼光與選擇的密切關系。結合學標,本課在最重要的愛國歷史人物鄭成功的評價時,教師只為學生提供事實背景,如臺灣被殖民的背景與過程,鄭成功的政治取向(資料1)與收復臺灣的政治目標(資料2),收復的過程遇到的困難(資料3),遇到利誘,收復后對臺灣的治理等等,但至于如何評價,如何看待,則設計三個問題,分別從了解層次(問題1)、理解層次(問題2)、感悟層次(問題3)放手讓學生自己一步一步感受與表達;最后以鄭成功“擁明抗清”的政治取向與清康熙賜封他的“忠臣”的封號進行沖突性對比,再提升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的歷史評價。
資料1:鄭成功(1624~1662):本名鄭森,明末清初人,擁明抗清,南明皇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世稱“國姓爺”。
資料2:我欲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后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并可生聚教訓也——楊英《從征實錄》。
資料3:1661年,橫渡(),登陸(),切斷()聯系,包圍(),圍困(),1662年,荷蘭投降,臺灣重回中國人手中。
資料4:鄭成功致荷軍總督揆一招降書: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鋸,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問題1:你了解鄭成功嗎?有沒有聽說過他的故事?
問題2:結合資料2,你認為鄭成功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嗎?預設答案:認識到了,特別是文中這一句“以為根本之地”。
問題3: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哪一部分最令你印象深刻?預設答案:眼光獨到;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軍事戰略能力超群等(言之有理就可)
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國防教育滲透,體現的初中歷史的學科特色,追求的歷史學科核心素質的養成,講究的是歷史教育與國防教育的水乳交融。此探索,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新編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編寫專家(葉小兵)就有關問題答記者問》,2016,8,31.
[2] 《漢語大詞典》第8098頁第6卷115.
[3] 《現代漢語詞典》第1159頁.
[4] 葉小兵.《培養史學學生的歷科核心素養——歷史課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依據歷史學科核心素質(時空觀念、歷史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而制定歷史學業標準:1. 標準暫定為四級,水平1為最低等級,水平4為最高等級.2. 水平2以上的等級,每高一級水平的表現涵蓋前一級表現.3. 暫時以3級水平為合格水平.
作者簡介:曾玉華,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聚德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