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學困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智力正常的學生,但是與較為優(yōu)秀學生相比較,他們在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學習技能訓練和學習的應對策略等方面略顯不足。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學困生智力還沒有開發(fā)完全,因此無法滿足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對這一現象可以通過心理輔導進行改善。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探析
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缺乏對學困生的關注,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學校對學生進行考核也主要是通過考試、學校排名、升學率得以體現,在開展德育工作也主要是針對學校表現較差或行為不良的學生。而對學困生給予的關注嚴重不足,他們往往處于班級的邊緣地帶,在敏感的小學時代,經常感到不被重視和關心,長此以往,遭受到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加劇,從而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同時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還不具備自我心理矯正的能力,還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過干預的方式,引導他們的行為,促使他們能夠健康、愉快地完成小學學習。所以,通過對學困生的心理健康和狀態(tài)進行探討和分析,不僅可以矯正學生學習狀態(tài),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還能夠幫助老師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為了準確了解學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課題組在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進行了學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對學校的42個班級,一共210名小學學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進行統計和分析。在本文中針對這210名學困生采用“心理健康六維度自評量表”,通過調查發(fā)現學困生自評量表分值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同時這210名學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正態(tài)分布。一部分的學生對于學習具有較高的興趣和動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與同學之間也能夠愉快、和諧地相處。在整個調查中有78%以上的“可疑者”,通過這一數據也表明了有部分小學學困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 學習心理障礙
(一) 注意力發(fā)展障礙。與非學困生相比,學困生的注意力都處于低水平,學困生普遍存在著注意力發(fā)展障礙,調查顯示70%的小學生學困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的時間較短,尤其在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后不能集中精力完成學習任務。
(二) 元認知能力不足。心理學家對這一現象認為:學生進行學習是一個構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元認知在其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小學學困生對這項能力的應用,略差于正常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較,學困生主要是缺乏對自身的控制能力,針對不同的資料、信息不能夠進行準確的整理和分類,低年級學困生遇到數學問題解決類的題目時不會思考,不會知識的遷移,無任何頭緒。
(三) 學習動機不足。興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相關對這一理論的多次實踐,也證明了學習動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和促進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認知中還具有一定的預測性。無論是在學習動機方面,還是對學習的堅持和主動性,學困生都存在不足。并且小學學困生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為小孩子沒有明確的目標,一旦自己在學習上欠了賬,就不想參與到學習中來。
(四) 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不足。這些能力體現主要是針對較高年級的學困生,他們在對一件事情分析時,在透過現象看本質方面還存在不足,同時對學習知識吸收、掌握和運用等方面能力也略顯不足,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夠將之轉換為自己較為熟悉的領域進行解決。
二、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在人際交往中,學困生與正常兒童大體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點。
(一) 遠離群體:在我們的調查中,45%小學學困生表現為心理封閉,少言寡語,不茍言笑。課堂上不積極參與學習,課后也不積極參與班機活動,不喜歡和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交朋友。遠離群體而獨立,往往得不到別人的關注。
(二) 敵視家長、老師:在小學學困生的眼里,自己的學習不夠優(yōu)秀,自己沒有得到更多的愛,所以對待家長并沒有正常孩子的乖巧,沒有更多的依賴,對于老師更是敬而遠之,不愿意和老師敞開心扉,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想法。
三、 心理健康的不良特征
(一) 自卑與迷茫。
自卑是指學生輕視自己,存在自身能力明顯低于他人的心理。在調查中也發(fā)現超過50%的小學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相比較,更加自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能力較差、通過模仿別人對自身進行定位、長期受到歧視或指責、自信心和勇氣不足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二) 惰性心理。調查發(fā)現,小學學困生的形成智力因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由懶惰形成的。學困生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目標不強、缺乏堅持和意志、上進心不足等。小學生應該是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求知欲望高,但有些學生在家庭的溺愛下,習慣性地依賴他人、父母,對待自身學業(yè)抱著消極的態(tài)度,長此以往成為了學困生。
(三) 畏難心理。學困生產生畏難的心理主要是因為遭受到的失敗較多,經歷了失敗的傷心、害怕,學生將這些情緒進行不斷的積累,以至于在學習中早已經養(yǎng)成了不敢前進、不敢爭取的意識。這也是面對微小困難,學困生不敢爭取、害怕失敗的原因。同時由于教育者的偏見,使他們不敢向教師請教問題,不愿意和同學交流。
(四) 逆反心理。學困生逆反心理的養(yǎng)成主要是因為自身學習較差,經常受到父母、老師的批評、責怪,同學與同學之間也經常瞧不起,導致學困生在這過程中自尊心受損,從而做出更加過激的行為,又由于家長和老師在對他們進行管教時在態(tài)度、方法上過于強硬,致使學困生接受困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為獲取更多的關注,他們經常曲解老師的意思,欺負弱小同學,以此獲取心理的平衡。
(五) 壓抑心理。多數的學困生也希望自身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自身基礎較差,與其他學生相比較,總是略顯不足,通過自身的努力也無法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同學的關心,父母也不認可自身的努力,這些原因經常讓學困生陷入到痛苦中,久而久之形成消極悲觀的壓抑心理。
小學學困生是學校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特殊群體,教育者應該堅信:小學作為學生成長的初級階段,學困是暫時性的,學困是可以改變的,學困生是有前途的。學困生的轉變首先需要教育者思想觀念的轉變,改變傳統教育手段,應用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策略,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給學困生一個光明的前途。
作者簡介:趙彩宏,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