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張雨薇+蔣曉夢+王逸雯+王婧
摘 要:護理實訓教學是高職院校護理學生在校獲得臨床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和手段,在整個專業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實訓教學質量的成功與否將影響到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本文將“同伴支持”模式應用到14級護理學生課后自主學習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研究表明,“同伴支持”模式能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及學習動機。
關鍵詞:同伴支持;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
高職護理教育以培養面向臨床一線護理崗位的技術應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為目標。這類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掌握護理專業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較強的職業綜合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關鍵。各院校紛紛開設的護理實訓課程,旨在縮短學校與臨床間的距離,增加學生動手能力和臨床評判性思維。但是目前,護理學生較多,老師配備不足,老師沒有多余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課后的輔導,實訓課效果不盡人意,學生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滿足,學習動機較弱。本文將“同伴支持”模式應用到14級護理學生學生課后自主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進學習動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對象與方法
(一) 對象
選擇14護理4班全體學生為實驗組,隨機抽取其余護理班級其中之一(卓越班、3+2班級除外)作為對照組。
(二) 方法
實驗組班級選取4名學生使用“同伴支持”模式,在實訓課后進行反思、經驗分享對班級其他同學進行指導,對于自我效能感的評分采用“自我效能感綜合量表”。
將實驗組隨機分成四個教學工坊組,分別為醫生工坊組、護理工坊組、健康教育工坊組、患者家屬工坊組。醫生工坊組主要負責患者入院評估、體檢、疾病的診斷及正確的醫囑;護理工坊組主要負責醫囑的準確執行、護理各項操作的規范、患者病情突發性的正確判斷;健康教育工坊組主要負責患者入院期間或出院時注意事項,食物、用藥指導或儀器的使用等;患者家屬工坊組主要職責是怎樣正確對待由于醫療或護理過失導致患者出現的意外而維權。我們從每個工坊組選取1名學生共4名學生組成第一組使用“同伴支持”模式,由第一組上課的學生為主導,將自己在第一次實訓課扮演角色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經驗分享、反思日志交流、實訓場地介紹等,指導教師總結并指導,肯定長處,糾正錯誤或過失之處。讓該組學生作為“小老師”在課后指導接下來的實訓課程團隊的各個角色進行預習和預判,從而提高實訓課效率,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動機。
(三)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 進行描述,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二、 結果
實施“同伴支持”模式后實驗組班級自我效能感得分有顯著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由31.09±0.78上升為41.65±0.76,學業自我效能感由37.14±1.04上升為50.04±0.75,自我調節效能感由29.62±0.72上升為38.97±0.66,得分有統計學差異;實施“同伴支持”模式后對照組班級自我效能感得分無統計學差異。
三、 討論
1. “同伴支持”在學生課后自我效能級學習動機中的特點:①同伴支持干預成功的因素主要是為學生提供持續督導學習的過程,彈性化支持;②同伴間溝通無障礙,相互分享,自我管理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增強彼此信心;③促進課前預習的行為;④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深受學生歡迎;⑤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耗資少,在教室、實訓中心、宿舍均可以開展,學習收益人群無限擴展;⑥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積極性,促使其維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效果更持久。
2. 兩個班級在實驗后自我效能感的分量表分值有統計學差異,說明實驗組在使用了“同伴支持”模式之后學生自我效能感明顯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強。同伴間的互助學習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產生學習動機,學生更愿意以“同伴”作為學習榜樣,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學習獲得的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整個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模式,如反思日記、群體合作、個別指導等,學生對實訓課不再懼怕,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蔡小紅,聞彩芳.北京:成人護理[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630).
[2]王馳.同伴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5,(17):160-162.
[3]黃琦,林澤娜,官玲燕,等.同伴支持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實施[J],護理學報,2013,20(7A):70-72.
[4]Michele Heisler. Different models to mobilize peer support to improve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 evidence, logistics, evaluation considerations and needs for future research[J].M Heisler Family practice,2010,(27):123-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