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蘋+林金羨
摘 要:生活有多廣闊,語文教學的舞臺就有多廣闊。語文教學生活化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則,是豐富語文教材內容,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也是必然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形成正確的語文生活觀,既要讓我們的語文學習植根于生活這塊深厚肥沃的土壤里,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成為可能,使語文教學永遠煥發生命活力,又要防止“誤入歧途”。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生活觀;誤區
美國教育家華特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簡單而明了地道出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即語文教學要生活化。“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要讓學生置身于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然后在感受和參與中開闊視野,積累語文的素材,獲得語文的精髓,培養語文的素養。一旦學生積淀了豐實的語文素養,何愁他們不能靈活運用語文,反過來學起課內的知識也如魚得水,得心應手,感悟迅速而深刻。這就是所謂的“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形處見奇功”,何樂而不為呢?如果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再感到力不從心、“吃力而不討好”了,學生也不再為學習語文而興味索然、傷透腦筋了。
“走進生活,語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語文。”“生活化”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則,它已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主旋律,然而我們也要防止走進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一、 立足于生活而不可囿于生活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現實生活情境中才叫做語文教學“生活化”呢?當然不是。我們有些老師由于缺乏對“語文生活化”的本質認識,片面追求教學“生活化”,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物力,把語文課堂模擬得跟現實生活非常逼真,殊不知卻偏離了教材內容,失去了教學的意義。事實上,語文教學不是生活教育,真真實實的生活不能等同于語文,語文教學不能過分地從生活角度去審視,更不能照搬“生活”,要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應該進行“語文化”的處理。來源于生活中的素材比如一個故事、一些圖片、抑或是一個人、一個簡單的道具等都可以為我們的教學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但需要根據教學靈活取舍。當然,有條件的話,我們也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生活中親身去認識、學習語文、將生活中的體驗應用于語文,感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 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而不可成人化、復雜化
新課改后,我們漸漸形成了語文生活觀,在語文教學中聯系現實生活,盡可能使語文教學生活化,然而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往往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的設計更多的是從教師這個成人的角度設計的。這樣的“生活化”設計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最終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受教育者是學生,應該從學生的本位出發考慮問題。所以語文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而不可成人化、復雜化。
三、 引領學生正確認識生活而不可迎合學生
學習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投入生活,通過學習,提高對生活本質的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們的認識和見解很大部分是來源于對生活已有的認知和體驗,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資源,適時地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可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師迎合學生,重復學生的答案,而不作引領和提升。
四、 要真實的生活體驗而不是空洞的生活套路
“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也是“語文生活化”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教學、考試中我們常常很注重學生聯系生活談學習體會。正是因為在教學中、應試環境下“常做”、“常看”,學生們也漸漸地摸清了一些“門道”,習得了一些答題的“套路”。這樣往往易于使學生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他們在學習中獲得的只是一些空洞的學習套路,而不是真實的自我體驗。事實上,真正能觸動人的心靈、能在人的內心深處有所體悟的應該是來源于生活,哪怕是那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細微處感悟真情,獲得生活的真實體驗,有了這些真實的體驗,自然對學習會有更深的體會,就不再受“套路”的干擾。
五、 要生活化的語文而不是讓生活化淹沒語文的本真
現如今,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順應課改的要求,趕趕時髦,刻意強調“語文生活化”而過分突出生活情境的創設,將語文知識的學習置于從屬地位,導致語文的本真本味被濃郁的生活氣息稀釋淹沒了。語文教學的主體還應當立足于“語文”,語文教學力求“生活化” ,真正的意義是要把學生放置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借助生活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語文教學雖然需要從生活中汲取乳汁,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但也不能因為營養過剩而抑制了語文教學的健康成長。
總之,語文教師一定要形成正確的語文生活觀,增強科學的生活化語文教學和學習意識。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在“生活”這塊深厚肥沃的土壤中學習扎根,又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辟出更加廣闊的學習新疆域,激發、發掘學生學習語文的無限熱情和無限潛能,在生活中開拓學習語文的視野、歷練學習語文的能力,積淀學習語文的素養,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永遠煥發生命活力,又能防止“誤入歧途”。 值得再次強調的是,“語文生活化”固然好但并非語文教學的萬能鑰匙,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生活化”,切記勿讓“生活化”綁架了語文教學。我們只有科學正確地立足于生活這一海平面組織語文教學,揚起帆,才能乘長風破萬里浪,到達勝利的彼岸。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羌杏鳳.《生活教育》,2008(8).
[3]趙憲宇.《語文教學通訊》,2016.
作者簡介:林毓蘋,福建省龍海市烏礁中學。
林金羨,福建省龍海市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