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大多是從生活中不斷的積累得到的,如果沒有了生活的經驗與知識的積累,想學好文化知識談何容易。所以,要想學好語文的文化知識,就必須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需要將語文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融入到生活中。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將學習語文知識變成自己的興趣,那么人人將會有一雙發現知識的眼睛。
關鍵詞: 初中語文;生活化;方法策略
一、 引言
在許多基礎教育的學科中,由于我們生來的語言環境,中文是我們的母語,那語文的學習就顯得簡單了許多,語文主要是語言的交流,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語文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 初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大
現在我國的教育中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如在語文的教育中,教育只是停留在課堂、在書本,與實際聯系較少,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語文的學習充滿著思想教育意義,偏袒講本國的優秀一面,對落后一面不加深挖。課本的內容一般是選擇像李大釗這樣的英雄人物來作為學習榜樣,大多是知名作品。第二,語文的教學普遍都是程序化,老師教課的習慣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是一成不變的,導致在長時間以這種方式學習,學生與老師的積極性都有所下降,課堂變得很枯燥。學生自然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就有所下降,這是一個連鎖反應。第三,老師對課本上文章的講解基本都是停留在修辭手法上。
2. 初中教學方式過于模板化
很多實習老師在一段時間的實習以后就養成了自己的教課習慣,但這個習慣很大程度上受到前一位老師的影響,只是枯燥式的教育,所以語文課堂就漸漸失去了活力。學生就陷入了每天背和寫的循環中,相應的老師就得天天檢查、督促。
3. 大數據時代使學生對生活不敏感
隨著經濟的發展,網絡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由于教育沒有很好的聯系實際,再加之網絡的發展,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時間在慢慢變少,人們開始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學生們更是做不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了生活中的樂趣,語文學習就會變得更加艱難。由于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感知力下降了,對生活中的美視而不見,沒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對語文的學習是不利的。
三、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1. 創設情景:走入生活
單單只是讀一讀書本上的文字,對我們來說是無關痛癢的,但當我們真正進入了一個環境,身臨其境,自己的思想與感受就是最好的學習。了解越深,理解就越透徹。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開頭以“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課文中以問句開篇,引發同學們的深思,周總理的事跡已經耳熟能詳,周總理是一位貼近我們生活的偉人,為中國的復興嘔心瀝血,同學們沉浸在對總理的無限緬懷中。一位我們熟知的領導人,我們朗誦時,腦海中是他的英雄事跡,看到的是他的辛勤背影。同學們會很快將新知識吸收接納。將課堂成為一個互動的場所,在課堂上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2. 加強知識運用:回歸生活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源頭,這是必然的結果,學習知識不是只停留在理論的學習,而是將知識的充分利用,充分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正真的做到在生活中學習知識,知識又指引著生活。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根源抓起,從語文課本的編寫上著手,編寫內容要有生活依據,其次就是老師的教學方式要有創新,要與時俱進,做到生活與教學的緊密結合。初中七年級語文課本中《三峽》一文以“重巒疊嶂,隱天蔽日”這一夸張手法寫山之高,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語側面烘托三峽的狹窄,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的整體風貌,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文章的整體采用夸張和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等多種表達方式。
3. 看一看,觀察生活
課堂的時間是短暫的,汲取的知識量是有限的,由于學校地點的限制,導致學生的視野不夠開闊。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所以,由于學生對普通事物的敏感度不夠,一些作家的優秀作品,不是贊美了什么奇珍異寶,而是我們觸手可及的事物。學生還是將平凡事物看得太平凡。要想感知生活的情趣,就應該做好問為什么的準備,對生活中的事物多去觀察,多去思考,多問問為什么,視野才會越來越開闊。自然萬物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深刻的體悟其中的少許就會使自己受益匪淺。例如在《社戲》中寫老旦唱戲,先是踱來踱去,已經很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之后又開始坐著唱,這讓孩子們更加討厭他。好容易看見他“將手一抬”,以為大概該收住了,“不料他卻又慢慢地放在原地方,仍舊唱”,既寫出了這戲冗長平板,人們不愛看也不愛聽,更把孩子們焦急失望厭煩的心情活靈活現地寫了出來;六一公公聽到我評論他的豆“好”,只這一個“好”字,一個淳樸、憨厚、心地善良的老年農民的形象,一下就展現了出來。
4. 演一演,體驗生活
對于一些距離我們實際生活較遠的內容,但又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來理解,幫助他們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又是思想上的一次教育,真正達到課堂的效果。如: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刻舟求劍》一則寓言告訴我們必須要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這一深刻道理,老師可以為同學們安排角色,準備好自己的臺詞,通過課文來揣摩自己角色的人物性格,應該怎么演,怎么說。
四、 結束語
總結以上所說,語文在教育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總體來講,語文是一門使用于每個人的一門學科,它旨在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們的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所以,在當下不斷進步的教育事業,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學習這樣的說法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語文這一學科的改革進步還仍重而道遠,相信生活化教學會漸漸發展成為大眾教育理念,期待語文教育事業發展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許清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8):70.
[2]張永紅.初中語文隨筆生活化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4,(18):21.
[3]陳錚錚.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3,(02):44-45.
作者簡介:
翟可英,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