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朝霞
【摘要】目前高校的校-院系二級財務管理體系,隨著高校的辦學規模的逐年擴大,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財務管理方面,遭遇到很多問題,一方面,高校作為唯一法人,對全校事務負責,院系作為模擬實體,被授權開展各項教學科研活動,隨著攤子的不斷擴大,新事項的層出不窮,報賬難報賬慢成為常態,院系的預算管理有名無實,財務責任從法律角度無法定性;另一方面,財務部沿用原有的二級核算模式,會計隊伍越來越大,管理成本不斷攀升,而財務人員疲憊不堪,怨聲載道。本文在分析高校財務管理體系現狀的基礎上,為解決這種財務困境,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思路: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將信息技術全面引進財務系統,構建財務信息化平臺,讓全體師生都參與到財務基礎工作中來,改變財務信息封閉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財務管理體系進行重新審視和構建,將財務管理體系由原有的二級管理向一級扁平化管理改變,以適應財務信息化對財務人員配置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提升財務服務的含金量和管理效率。
【關鍵詞】高校 信息化 財務管理模式 組織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建設資金由原有的單一財政撥款經費來源,逐漸豐富為多渠道的資金籌措,事業收入與經營收入并存,預算外收入成為高校資金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有的高校的財務核算模式,沿用前蘇聯的集權型的統收統支式管理體制,嚴重束縛了高校發展和創新的步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絕大多數高校為了適應教學、科研任務的需要,對組織機構實行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結構,按校級、院系級分級核算,在校級設置財務部作為全校財務管理機構,所屬的二級院系或分支機構設立財務機構,分割不同的責任中心,實行院系基本教學業務獨立運行的財務管理模式,并對其財務人員進行派駐或業務指導。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逐年擴大,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現有的二級財務管理模式在時效性、信息完整性方面已經遇到了挑戰,下一步,高校財務管理體系該如何改革,本文在此做一點粗淺的探討。
二、我國高校院系財務管理模式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二級單位形同虛設的預算編制與執行
財務預算作為財務活動的控制依據,是單位未來財務活動的前期規劃,很多高校的院系級預算,缺乏一套完善的二級單位預算編制流程。學校很少征求二級單位意見,一般根據學校總體經費規模并結合各院系師生人數、工作量等情況直接確定院系各項基本經費支出,根據學校工作重點和學科建設任務安排各項目支出和重點突破經費,基本經費支出由學院根據自身情況統籌安排使用,超支不補,結余留用,重點突破經費使集中力量重點支持跨學科重大平臺項目和一流重點學科加速發展,不言而喻,重點突破經費匯徹底改變學校、院系的發展狀態。高校和二級院系對本單位進行前瞻性、系統的設計和制定實施發展規劃的時候,與財務預算的銜接和配套程度很低,財務人員參與很少。在對預算執行的控制和考核上,也因為沒有建立和落實相應的預算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無法對院系預算執行情況作出準確的分析評價,導致預算約束力嚴重缺乏。缺乏行之有效的預算考核體系,將導致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導致學校的學科建設發生畸形。
(二)二級單位財務管理松散
院系的財務管理普遍呈現重核算、輕管理的狀態,傳統的“報賬型”會計模式仍是主流。院系財務人員習慣于簡單的發票整理、記賬、報賬,以搞好會計核算和服務、保證資金安全、讓教職工滿意為目標,而未深入地參與到院系各項支出的財務分析和資金使用效率考核上,雖然有的高校財務部的職責上也明確了開展績效評價,進行財務分析等,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都未開展或很好的開展財務管理工作,這種對于高校財務或者院系財務職能的認知,從領導層到廣大教師乃至財務人員自身,都習以為常,形成了刻板印象。財務人員淪為報賬員,未能有效履行對院系財務監督和財務風險的預警,也無法有效地為高校發展戰略提供決策支持。
(三)校級和院系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容易造成短視現象和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目前我國高校所形成的校-院-系三級管理結構,多層次的管理機制,匯出現機構重疊、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等現象,院系為了發展壯大自己,勢必把自己單位的利益置于其他部門的利益之上,由于小團體利益驅動使然,勢必會出現為了院系的局部利益而損害全局利益的情況,導致高校整體發展受損,而財務作為院系管理的組成部分,即使是采取派駐制等人員管理策略,也很難獨善其身。
而且由于資金分配的主要權力集中在校級,造成高校院系之間貧富差異很大,導致預算真實性、科學性和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需要資金的地方得不到錢,不需要的地方資金積壓,
(四)管理級次的增多,增加管理成本
現有的高校財務管理結構,是根據校-院-系的組織結構設立的,學校財務工作由財務部統一負責,各類資金根據院系管理權限,財權在院系,為方便院系財務核算,各高校在院系設立財務室,對院系經費進行財務核算。但是在這二層的財務管理級次中,又劃分了若干小等級,財務部劃分了若干部門和行政等級來組織會計活動,交叉分管院系財務,而稍大院系財務室內部又劃分了主管會計、出納、會計等位置,管理層級越多,財務目標就越有可能扭曲,組織成員的注意力就更易誤導,從而造成成員間共同的方向感缺失和彼此之間了解的缺乏。財務管理指揮鏈中的每個連接點都會是引發怠惰、沖突和松懈的源頭,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的無效。并且,隨著高校的擴容,這種管理層級還在不斷增加。
(五)財務責任缺乏有效防控,無法定性
隨著高校市場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高校以契約主體的身份出現在日益多元和復雜的各種市場活動中,高校這種市場主體的行為,主要是由各職能部門和院系代為行使的,高校的財務管理法律風險存在于資金籌集、分配、使用和結算等一系列過程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分散性。而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大學校長是學校法人,學校法人是財務風險的法律承擔者,如果在高校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財務管理相關的法律風險,學校法人的財務責任如何定性?如何有效防控財務管理的法律風險,盡量避免和降低損失?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行體系再造來進行防控。endprint
(六)相對封閉的財務系統沒有跟信息化的發展要求同步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服務和應用全面滲透到財務領域,信息傳遞、應用和共享是時代大勢所趨,各部門都可以隨時隨地借助網絡系統來登錄會計信息系統,沖中瀏覽和查詢公共信息和被授權使用的財務信息,也能通過系統配置的分析工具來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和使用,這樣,原有相對封閉的財務系統或主動或被動地慢慢向外打開,人工智能正在飛速替代原有的看似專業的財務工作,財務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報告、匹配與對賬、以及期末結算等原來復雜多面的財務流程,都可以被軟件機器人來替代實行自動化處理。在這樣的事實面前,還固守原有的財務流程和財務管理體系,不進行流程重造和結構重組,會成為高校的發展的掣肘。
三、高校一級財務管理體系的方案設計
據上分析,既然二級單位的財務管理從預算到執行,從人力到體系都存在著問題,而管理層級的不斷增加又導致效率低下,無法達到高校財務管理的預期和成果,那我們就需要全盤考慮,重新思考財務的組織結構。
第一步,建立高校財務信息化管理平臺。高校財務信息化平臺建設的目標,是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高校財務由原來的信息孤島變為開放性、主動性、戰略性服務平臺。原有的高校財務核算系統,由會計人員完成財務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和報送,財務信息處理的效率低下,“報賬難、報賬慢”的抱怨屢見不鮮。在信息化平臺上,我們可以完全改變這種狀態,從會計信息的采集開始,從源頭做起,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讓全體師生參與,在校師生可以通過ID登錄平臺,隨時隨地查詢與自己相關的業務和財務數據、財務規章制度、部門預算和項目使用進度等等,師生可以根據權限,提出用款申請,了解款項支付進度,彈性分享財務信息,監督財務管理。這樣,日常報銷業務不僅大大節約了等候和流轉時間,會計業務也做到了公開、透明,全校師生都可以及時了解高校的各項經濟活動,并參與到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中來,也有力的避免了腐敗的發生。財務信息平臺中預算預警功能的設置,可以從源頭上實現真正有效的預算管理。
第二步,整合財務管理體系,減少管理層級。高校財務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推行,流程自動化軟件大大減少了會計的原有的數據收集整理的重復枯燥勞動,計算機智能化的溝通語言也降低了財務工作的專業性和封閉性,這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財務工作流程,機器智能的發展代替了大量的人工操作,師生只需要把報賬資料遞送到任何財務部指定地點,財務部再將報賬資料進行內部分配處理即可。原有的財務報銷需要大量現金進行支付,在網絡平臺上,可以通過網上銀行、公務卡或校園一卡通等電子支付手段,不僅規避了現金存取、運輸和保管風險,還及大地解放了人力,現金出納崗位需求大大降低。這樣,原有的會計“校-院系”二級財務管理結構就顯得冗余,院系既不需要財務室來面對面處理報銷材料,也不需要領取現金,院系財務室可以先進行縮編,逐步縮小甚至取消。
財務管理體系中取消了院系核算,由一個院系一套賬變成了全校一套賬,院系成為核算部門,這改變了財務核算的形式,但沒有改變核算結果。也就是說,一級財務管理系統并沒有損害院系、師生們的切實利益,并沒有剝奪院系的事權和財權。相反,改造后的報銷方式和財務管理模式更加便捷、公開、透明,而且,財務系統通過結構再造,可以大大節約人力成本,升級改造財務人員結構和素質,集中優勢兵力,對財務數據所反映出來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為院系和高校各級決策系統量身定制各類專業化報告,為高校預算和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四、高校一級財務管理實施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注意新舊管理體系銜接的穩定
為了減少反對的聲音,對內,即對會計人員,針對新系統和崗位職責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及時調整和淘汰冗員;對外,前期加強調研和宣傳,通過不同渠道傾聽院系師生的需求,增強師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實施期間,可以組織會計人員,針對不熟悉網絡操作的院系和個人實施個別輔導,第一時間對院系領導的要求作出反饋,讓大家嘗到改變的甜頭。
(二)要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組織管理政策
任何組織管理策略,都應該是為高校發展服務的,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有時候環境變化或者人員構成變化,都要求高校管理層及時作出應對,科學的管理并不是靠技術或者潮流來進行衡量,組織的效率和成果是檢驗管理體系有效與否的唯一標準。
(三)審慎性原則應該擺在財務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級財務管理體系的構建是建立在高效的財務信息處理平臺基礎上的,高效的財務信息處理平臺,對信息技術和網絡的依賴程度大大加深,我們看到技術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警惕它伴隨的風險,尤其是財務信息更加敏感,更加注意保密,我們在與其他部門實現信息共享,開展更加有效合作的同時,也要注意信息開放的尺度。
參考文獻
[1]勞富順,黃璐.高校驅動型財務管理體系構建與實踐——基于高校戰略發展目標.《中國總會計師》,2016(08).
[2]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實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
[3]張玲,崔永麗.“互聯網+”環境下會計改革與發展國內研究綜述.《會計之友》,2017(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