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玲
摘 要: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區域游戲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隨心發揮,讓幼兒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獲得技能,所以一直深受幼兒喜歡。農村幼兒園區域游戲的開展應該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合理使用有限空間,發揮家園共育作用,同時注重提高教師指導游戲的能力,使區域游戲有效地幫助幼兒更好發展。
關鍵詞:區域游戲;幼兒;農村幼兒園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農村“城市化”的腳步越來越快,生活質量的提高,多元文化的沖擊,家長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而隨著幼兒園課程的一次次改革,如何將幼兒的一日活動以游戲的形式體現出來已經成為當今幼兒園的共同難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靈活的實施教育,善于發現并利用周邊生活中的教育資源,組織教育內容。滿足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需要,使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快樂和自信,在愉快的學習中快樂地成長。”我園地處鄉鎮的邊緣,房舍較舊,占地面積小,外來務工子女較多,每班兩教半保,給幼兒游戲的空間和條件都遠遠不夠。而且,每個班級人數較多,活動空間較小,導致活動內容不豐富,區域布置不合理,游戲操作材料嚴重不足,所以如何在農村幼兒園中開展區域游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為了更好地發揮區域游戲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結合我園實際情況,我將就如何在農村開展區域游戲說說自己的經驗。
一、利用本土資源,開設豐富多彩的區域游戲
我園地處農村,有山有水,到處都是幼兒游戲的場所,這里的民俗民風也是我園開展游戲的資源。比如開展美術區的游戲時,每到春天,我都會帶領我們班的幼兒去鄰近的鄉村小道、農家樂進行踏青,引導幼兒欣賞櫻紅柳綠、藍天白云、鳥飛蝶舞、小橋流水,使幼兒了解大自然植物的生長規律,增長幼兒的知識和經驗。在美術區角中,幼兒結合自己踏春的經驗有的用畫筆畫出美麗的春天;有的將蔬菜的根莖印畫出別致的花草;有的將蔬菜的葉子添畫成特別的裙子;有的干脆用手指和水粉勾畫出春天的鄉村小道。再比如開展建構區的游戲,我將農村常見的沙石、泥土投放在建構區,讓幼兒盡情地建造城堡、房子、花園,有的幼兒還會拌點水、石頭,告訴我那是“混凝土”;有的幼兒會去揀點樹枝,告訴我那是“橫梁”;有的幼兒還會弄點花草來美化自己的“花園”;甚至有的幼兒已經在新“房子”里開始了“過家家”。突破了課堂和空間的限制,幼兒的建構熱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到處都是“大手筆”的“豪宅”,到處都是幼兒珍貴的想象力。
二、合理使用空間,提高游戲頻率
游戲應該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但是我園面積不大,教室空間有限,幼兒人數又多,幼兒的人均占有空間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合理利用空間才能更好地開展區域游戲。我利用教室的墻面、走廊的盡頭、午睡室、甚至空調背后設置各種游戲區域。比如,我班本學期開展的角色游戲為“美發屋”“小舞臺”,我將“小舞臺”做成流動式的小舞臺,突破了活動區域的限制,擴大了幼兒的活動區域,激發了幼兒參與的熱情。“美發屋”設置則一半在墻上一半在角落,像“燙發機”則固定在有齒輪的箱子上,幼兒可以隨意拖動,洗頭裝置設在墻上,為“剪發區”和“美容區”留出了充足的空間。我還將午睡室設置成了“閱讀區”,在午睡室的墻上訂制了架子,將幼兒喜歡的圖書放在墻上,便于開展睡前故事活動。
三、家園共育,豐富游戲內容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工作的重心,任何活動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親子活動定為家園工作的中心。每年二月是“慶元宵,做花燈”,三月是“親子運動會”,四月是“春游”,五月是“親子繪畫”,六月是“慶祝六一”文藝匯演……滿滿的親子游戲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能力,拉進了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更有效利用了幼兒園周邊的社區資源。除此之外,我也會結合當地特色節日,開展“懂家鄉,愛家鄉”的游戲活動。特別是每年農歷三月的“趕集月”,三月初五是張埝,三月初八是鄒區,三月十一是泰村,三月十五是卜弋,三月二十是禮河,三月二十四是夏溪......在區域活動中,我會創設“趕集”游戲,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幼兒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游戲,自然是事半功倍。幼兒通過“趕集”活動,不僅了解了家鄉,也在活動中增長了見識,收獲了快樂,鞏固了幼兒園的教育成果。
四、提高教師的游戲指導能力
在游戲中,幼兒是主體,教師則是一個引導者。教師必須尊重幼兒自身發展特點,重視游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游戲環境,創造多樣化的游戲內容。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及時總結,不斷提高自己指導游戲的能力。比如:我都會提前和同年級組的教師一起商量、制定下一周的游戲內容。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我都會細心觀察,認真填寫《幼兒自主活動記錄》并就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和同班教師一起分析、討論并及時記錄游戲活動反思。日積月累,我已經從最初的怕游戲到現在的愛游戲,我班的幼兒也從最初的麻木游戲到現在的積極參與。
五、小結
雖然我班的區域游戲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我不得不正視我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之處。
(一)游戲素材挖掘不足。農村是一個大課堂,但是由于我本身對于農村環境的認識不足,導致我在游戲挖掘方面還存在不足,導致幼兒學習內容還不夠豐富多彩。
(二)游戲活動計劃性不強。區域游戲是活動的游戲,變動性大于計劃性,我常常因為前期計劃性不強,導致幼兒在游戲時出現很多“突發事件”,這要求我必須加強學習,多向其他老師“取經”,以便更好地開展區域游戲。
(三)教師指導過多,干預太多。幼兒是在錯誤中不斷的學習,這也就意味著在游戲時幼兒不會完全按照教師自己的意愿來進行游戲,他們有自己的學習規律和不同的成長軌跡,對此,教師不因干預過多,要允許幼兒犯錯并從這些錯誤中找到新的教育點。
區域游戲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一塊,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變化自己的游戲教學方式,爭取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符合農村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王海紅.農村幼兒園區域游戲“變形記”[J].早期教育,2015(2).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