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作為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字典,其收錄竹部字一百四十四,重文十五,這些字比較系統、集中地反映了中國作為“竹文明的發源地”的獨特文化意蘊。本文從詞義入手,對《說文解字·竹部》中與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密切相關的字詞進行整理與分析。通過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等書進行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探討,闡釋中國古代社會各方各面所體現的竹軍事文化特征及中國竹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民族文化;塑造;竹文化
作者簡介:馬藍(1993.5-),新疆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1
一、軍事器械及材料
《說文·竹部》:“箭,矢也。”[1]P95段注:“矢竹也。矢竹者,可以為矢之竹也。”[2]P189
《說文·竹部》:“箘,箘簬也。”[1]P95又:“簬,箘簬也。”[1]P95段注:“箘簬、聆風也。按箘簬二字一竹名。”[2]P189
《說文·竹部》:“筱,箭屬。小竹也。”[1]P95又:“簜,大竹也。”[1]P95
《說文·竹部》:“箛,吹鞭也。”[1]P98又:“篍,吹筩也。”[1]P98段注:“箛篍起居課后先。起居謂晨起夜臥及休食時。督作之司以此二者為之節度。”[2]P198
《周易·系辭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3]P199一語道破軍事能力之于中國古代國家的重要程度。《說文·竹部》中也有許多古代軍事武器及其相關的字,構成古代軍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冷兵器時代,竹子其自身剛柔兼備、便于加工、攜帶方便,易于取材等特點成為早期弓箭的主要制作材料,遠在石器時代就成為人們狩獵的重要工具。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中國膾炙人口“后羿射九曜”的傳說,就塑造了一個手持弓箭的神話英雄。
二、軍事憑信
《說文·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1]P66段注:“周禮。門關用符節。符節者、如今宮中諸官詔符也。國家當發兵。遣使至都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2]P191
中國自古疆域廣闊,軍事命令的傳達便顯得尤為重要。符是用作信物的一定長度的竹簡,也稱“符節”,是所發兵符和使者所持節的統稱。《史記·高祖本紀》:“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4]P278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符,發兵符也;節,使者所擁也。”(《史記·酷吏列傳》)[4]P763
符是中國古代朝廷置官、封爵、派遣使節和調兵遣將的憑證,其中司調兵遣將一職時,分為左右兩半,一半為君王所持,一半為兵將所持。調兵信使需與將領所持之符相合,方可調兵。《史記·魏公子列傳》:“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4]P649也是因為符的這個特點,“符”字詞性變化,有了現今“符合、相同”的意義。
三、竹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竹文化在中國千年的繼承和發展中顯得的日益重要,并逐漸成為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識。竹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的保存和傳播有著重要意義,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時至今日,竹文化仍是我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定會繼續流傳,竹是東方美的象征,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國的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相信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極富生命力的中國竹文化,在歷經數千年的滄桑巨變,正以穩固的步伐邁向世界,邁向未來。相信中國竹文化一定會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競爭中繼續形成中華民族新的文化精神和品格。
通過對以上漢字的分析和研究,《說文·竹部》相關字的所反映的中國傳統軍事文化蘊涵比較清楚地得以展現。首先,從上古時期我們通過對漢字造字方法的分析,窺探到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特點以及中國傳統竹文化與日常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其次,每一類竹工具都各司其職,竹部字對食器詳盡的分類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一向尊崇的“民以食為天”的態度。最后,“竹”作為中國傳統音律“八音”之一,各式各色的竹樂器對于中國傳統民樂的推動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以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象征的竹文化產業也不斷與世界竹文化接軌,服務更廣大人民。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