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以知識為本位仍是廣大數學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理念,教師通常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來講解解題思路、方法等,學生只能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作為工具來應付考試,數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無從談起,這與新課改中所倡導的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融入數學文化是相違背的。對此,教師需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以此在文化教學中降低數學的抽象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文化;滲透;方法;數學史
縱觀以知識為本位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數學與社會文化相脫軌成為一種常態。對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就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渲染,產生文化共鳴。盡管我們無法改變應試教育這一教學背景,但是我們可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教學始終。
一、 借助數學史料,展現數學文化
在談及數學文化的時候,很多數學教師的大腦中首先會出現數學史這一詞匯,甚至有些教師錯誤地將數學文化與數學史等同起來,直接將數學史當作數學文化來進行教學。盡管將數學史當做數學文化來組織教學同樣可以實現文化教學的目的,但是卻將文化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局限了,此時需要我們先弄清楚數學史與數學文化的關系。數學史作為數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展現數學理論、數學結論等形成、發展的過程,在生動的發展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抽象的數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并為那些偉大的數學家的不懈探究精神所感染。所以,我在初中數學文化滲透中,一般會借助數學史來向學生展示數學理論創造的真實過程。比如,我在組織“整式的加減”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會將代數學的發展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從古代人們用文字表示代數問題的解法講到丟番圖首次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再到韋達首次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的發展過程。生動的代數學的發展故事的講解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在其歷史發展脈絡中可以追本溯源,加深對代數學的理解,并為數學家們不懈的科學探究精神所感染,為其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鼓勵數學創新,感知數學文化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的照本宣科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了狹小的書本和教室的空間之內,這也是為何當前大部分學生只能借助所學知識來應付考試的一大原因。對此,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積極地開創創新性數學活動,以此使學生在豐富的活動參與中自主地感知文化、理解知識。我在數學文化滲透教學互動的時候,一般會借助古題新用這一方式來實現數學創新,因為古題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借助有趣的古題不僅可以在問題解決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還能將其遷移運用到新問題之中,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接馬分馬”該古題為例:在很久以前,一位阿拉伯商人在臨終之前將自己一生所得的19匹馬分給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在遺囑中明確指出,大兒子分得的馬匹數量是總數量的二分之一,二兒子分得的馬匹數量是總數量的四分之一,而小兒子分得的馬匹數量是總數量的五分之一。在按照遺囑分馬匹的時候,三個兒子犯難了,無論怎么分,都無法獲得一個整數。于是,三個兒子向父親的好友錫克求助。錫克在看了遺囑之后,從自己家里牽來一匹馬,此時一共有20匹馬,大兒子分得了10匹,二兒子分得了5匹,小兒子分得了4匹,剩下的一匹則為錫克自己的。學生對古題有濃厚的探究興趣,在古題解決中很容易地獲知鋪設媒介量的重要性,借助該問題我會創新一道新問題:學校小超市新出了一項規定,用三個空汽水瓶子可以換一瓶新汽水,倘若一個學生現在一共有十個空汽水瓶子,那么他最多可以換幾瓶汽水呢?在已有的古題“借馬”思維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會想到再借一瓶,如此學生很容易地獲知最多可以換5瓶。盡管新題和古題看起來具有相似之處,但新題卻是“借馬分馬”的創新,而且學生在古題和新題解決中有利于樹立數學建模思想。
除以上的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文化。因為,數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內容來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以此使學生在生活問題解決中感知數學,領略數學的魅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向學生滲透數學文化內容,以此在激發學生數學探究興趣的基礎上,使其人文素養得以提升,為其應用數學文化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李偉元,李薈.淺談融入數學文化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以折紙游戲在輔助“軸對稱圖形”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4).
[2]姜躍琪.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3,(11).
[3]張維忠.論數學文化研究及其對數學教育研究的啟示[J].教育研究,1994,(03).
作者簡介:
隆淑蘭,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西寧市第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