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 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事業的不間斷繁榮離不開創新,課堂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發展進步之靈魂。本文將以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導,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創新教學理念為主線,淺顯論述一些課堂教學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創新教學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創新也是課堂教學的有力推手。社會在進步,時代在更替。課堂教學也理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歷史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高中歷史課程旨在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愛國主義教育,以史為鏡、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了更好、更準地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總體目標,教師必須要立足高中歷史教材,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富有成效地創新。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簡略論述一些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 溫故知新,架起新與舊的橋梁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新社會與舊社會,新時期與舊時期、新知識與舊知識貌似是彼此獨立的,實則不然,新舊之間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師引領學生找到了新舊之間的必然聯系,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自然也會節節攀升。有鑒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如一地引領學生溫故而知新,即要讓學生在了解舊社會的基礎上感受新社會,回顧舊時期的基礎上展望新時期,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中的“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課堂伊始,筆者引領學生復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部分內容。通過復習“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了新中國的政治制度。
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下,溫故知新,一條連接新與舊的橋梁就在學生的腦海之中悄然架起來了。如此一來,不僅創新了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方式,還提升了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 縱橫對比,開辟古與今的通道
歷史中的古與今是相對的,如果將秦始皇的大秦帝國稱之為古時候,那么漢武帝的漢朝盛世就可以稱之為現如今;如果將繁榮昌盛的唐朝稱之為古時候,那么閉關鎖國的清朝就可以稱之為現如今。基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整體把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采取對比教學法,對比盛世之繁榮景象與亂世之沒落蕭條等,并據此開辟一條連接古與今的通道。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向學生詳細講解了“內閣制度的由來及演變”。通過筆者的講解,學生明白了明朝內閣制度的建立進一步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緊接著,筆者又引領學生進行了縱向對比,即用明清的君主專制和漢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做對比,借此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明清君主專制制度。
學生在教師的層層點撥下,縱橫對比,一條連接古與今的通道就在學生的腦海之中成功開辟了。如此一來,高中歷史教學就呈現出來一種縱橫交錯,立體式的結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 借助媒體,搭建教與學的平臺
教與學是課堂教學重要的兩個方面。讓學生高效地學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讓教師有效地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有效地教是高效地學之必要前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教育推至了教育信息化時代,異彩紛呈的教學輔助媒體紛至沓來。教師可以在牢牢立足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本著促進學生高效學習之目的,巧妙借助先進的媒體輔助手段,搭建教與學的平臺,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整理了一些有關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視頻資料。緊接著,筆者又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利用這些視頻資料制作了幾段微課視頻。筆者在課前將這些微課視頻分享到了班級網絡空間中,并要求學生利用這些微課視頻預習相關內容。微課視頻的運用不僅提升了學生預習的實效性,還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先進的教學媒體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巧妙利用,不僅能夠為高中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還可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找準了新舊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引領學生溫故知新,幫助學生架起了一座連接新舊知識的全新橋梁;高中歷史教師要在整體把握教材大綱的前提下,對比古今朝代之間的異同之處,通過引領學生縱橫對比,幫助學生開辟一條溝通古今朝代的全新通道;高中歷史教師要在牢牢立足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巧妙借助媒體手段,幫助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的全新平臺。
簡言之,高中歷史教師要通過架設新橋梁、開辟新通道以及搭建新平臺創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而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宋敏.試論高中歷史課堂創新教學[J].長江叢刊,2017(3):215-215.
[2] 岳德亮.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創新例談[J].中華少年,2017(26):58-58.
作者簡介:
李彬,四川省樂山市,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