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中國傳統美德被弱化,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受挑戰的現實,歷史教師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深入研究“仁”、“德”思想的內涵,將儒家核心思想作出更深層次的闡述。專心研讀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勇于創新課堂模式,構建新型歷史課堂,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并將其轉化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完成歷史課堂道德情感提升的重大使命。
關鍵詞:“仁”;“德”;道德情感;內涵;路徑;作用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來勢洶洶,它們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國家的各種價值觀、人生觀。中國千年的傳統美德正在被推向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傳統美德正在被弱化。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在面向對社會現實經濟價值的追求時顯得蒼白無助。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教師,我們應該要使“仁”、“德”等儒家傳統思想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使它能夠提升我們青少年的人格品質,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求?,F階段我們在實踐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時還處在較低水平,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以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為主,沒能將歷史教育與道德情感教育、人格品德的培育聯系起來,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被弱化了,歷史課堂的道德情感價值教育更無從體現。
道德情感作為一種比較高級的人的情感形式,在個體活動中“經常表現為一個人某種持續行為的穩定傾向”,體現在個人的道德價值觀上就是學生個體所擁有的公正感、責任感、義務感、自尊感、羞恥感、集體主義感、愛國主義情感等等。其實在我們歷史的課堂教學中,這些道德情感教育顯得尤為清晰。
一、 對“仁”“德”思想內涵的把握
人教版必修三中我們講述到有關儒家思想的內容,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包含了“仁”、“德”、“禮”等??梢姟叭省焙汀暗隆钡那楦薪逃砟钍潜菊n的情感教育價值體現,反映出儒家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情感理念。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重要的構成部分??鬃诱J為“仁”就是一種“愛人”的道德情感,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與人和睦,而這種道德情感價值最基礎的根源是血緣上的親情之愛??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毙⒕锤改甘菒廴说某霭l點和根本點,用一顆愛人之心去做到“恭敬、寬容、誠信”等,具備真正的推己及人,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境地。如果缺乏愛心,只是照顧自己,就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愛國家。故這種道德情感要從親人發展到愛眾人,是對學生們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的引導,培養其最基礎的尊老愛幼的高尚品格,從而實現其個人道德情感的加強到社會情感的提升。孟子繼承了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并作了新的解釋,認為人性本善,“仁”來源于同情之心,即不忍人之心,見到遭受災難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它是真正的人類情感的核心,是與慈悲、同情相似的本能感覺??鬃雍兔献佣颊J為仁者之心,都源于情。儒家仁的思想從本質上體現了道德情感的內涵。
“德”是重視對道德的愛、尊重和敬畏的情感。“德”和“仁”對整個儒家倫理思想的形成至關重要。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更進一步提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善是人基礎的道德情感。故孟子言:“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具備了道德良知,以道德良知確定人在整個自然界中的地位。所以當同學們肯定自己作為一個人就明確了界定自身的標準,就有了對自己最初的道德情感價值的要求。
二、 實現道德情感價值教育的路徑
要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我想首先要進行德育改革和創新。而我們現如今的道德情感教育往往出現了以下兩種傾向:
其一,接受道德教育的目的性發生變化,不是為了實現崇高的道德理想,而是為了達到追求經濟利益的現實目的。這種利益的驅使使道德情感價值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被弱化。道德教育成為一種純粹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德育缺乏情感的教化。學生只是注重對“道德教條”的死記硬背,教師也往往敷衍、應付。師生失去了對“德”的內涵的解讀,道德情感教育流于形式,道德情感失去了它本該有的生命力和感召性。
其二,我們許多的教育工作者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播,而忽視了愛的教育。學校里,老師用成績來定位學生的發展,青少年的心中往往缺乏仁愛,缺乏善良等價值觀念。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助人為樂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道德情感在他們的心目中顯得如此陌生、遙遠。孩子們道德情感價值的丟失難道我們毫無責任嗎?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能做的就是落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歷史課堂不僅僅是傳授專業的歷史知識和提升思維訓練,而同時也要在課程的設置中通過有血有肉的豐富的史料來凈化人的心靈、喚醒人的尊嚴和道德良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現道德情感價值的提升,筆者在實踐中探尋了這樣兩條路徑:
(一) 運用材料,創設情景,使學生接受道德情感的體驗。開放學習,主動探究,讓學生內心真正的感動來助推道德情感的提升。在教授孔子和早期儒學時,我嘗試著去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從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走出第一步,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不是一個“旁觀者”。我試著放開手,讓同學們自己設置關于孔子和早期儒學的問題。課堂上,我們一起來看看誰的問題最出彩,誰的答案最完整。學生為了在同學中表現自己就要去積極準備,要仔細查閱資料,認真辨別史料的真偽等。在課堂的預習工作中,學生的道德情緒已經在自覺醞釀起來了。課堂中,我們采用了情境創設、材料展示、學生設問等教學方法。但是展示的材料由學生來收集,情境的創設由學生來演示。我在上《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時,我班的王秋意同學找到了這樣一段材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辈⑶彝ㄟ^她的查閱得出該材料的大意是:“在暮春時節到來之際,我們穿戴上整齊干凈的春衣,約上五六位青年好朋友,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到高坡上吹吹風,沐浴著春風,吟唱著歌謠,經歷一次心靈的洗滌。完成了這個儀式后,我們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彼€提出了課前設置好的問題:材料中作者強調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境界?而我就負責布置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后得出了三個代表性的答案。組一代表姚易發言:材料體現融入自然,與大自然合二為一;組二代表曾琳琳發言:強調人的心靈修養;組三代表鐘宇珩發言:材料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時,我作了一些點撥:王秋意同學的材料里面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行為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它體現出要實現偉大理想就要從做人開始,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內心修養,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仁”。通過相關的教學設計,翻轉我的課堂,讓學生由真正一個“旁觀者”轉變成一個主導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學生不僅只是得到物質層面的滿足,還得到了精神領域、理想道德情感價值的超越。endprint
(二) 研讀文字材料,獲取歷史信息,生成自我情感。在我們接觸到儒家思想的相關材料中,有出自《論語·鄉黨》的這樣一則史料: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解讀材料可知:孔子在退朝回家的路上得到報告,說是家里的馬廄失火了。在得知消息的一瞬間,孔子不假思索,倉促之下問到:“有沒有傷及到人?”那看似尋常的一個應急之問,其實是基于他長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第一反應。他珍惜生命勝過于對財富的關注,正是他“仁”“德”思想的體現。通過史料感化學生,日益生成學生自我的道德情感。延伸歷史課堂,下課的鈴聲不是課堂的終點,而是道德情感教育的起點。歷史知識的掌握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而是加強道德情感教育的路徑。通過學生內生而非被灌輸的情感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未來人生之路。
三、 道德情感價值教育的作用
課堂強烈的道德情感引導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讓學生日益成為“仁”“德”具備的完整意義上的人。
(一) 道德情感價值教育有動機激發的作用:表現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習目的性明確,就容易產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而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旦形成,就能反過來進一步端正自身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產生更高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 道德情感價值教育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學生對道德認識的傾向性發生改變,表現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之間體現出團結、友善、互助、仁愛的行為。
(三) 道德情感價值教育對道德行為有調節作用:通過歷史課堂中類似于情境再現等教學方法,把某些真實的史實展現給學生看,在演示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人的情感會受到感染,這種道德情感交流會調節學生的各種道德行為,如責任行為、義務行為、集體主義行為、愛國主義行為等。而有了源于仁愛之心,同情憐憫之德的這些道德行為才能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
通過豐富的歷史素材,歷史課堂教學肩負起傳承文化,培養學生道德品格的重大使命。調節學生的道德行為,既能凸顯歷史課堂教學中道德情感價值教育的作用,又能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讓學生更好地識事做人,了悟人生。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品德發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
[2]吳立群.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意義[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楊伯俊注釋.[戰國]孟子.孟子離婁卜[M].長沙:岳麓書社,2001.
作者簡介:屠靜梅,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青云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