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懿??
摘要:“非連續性文本”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熱點。基于現實情況和教材“非連續性文本”的統計情況,在小學課堂中靈活運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課堂閱讀教學策略
一、 理念的提出與概念界定
筆者在CNKI網站上,搜索了2000年至今所有關于小學語文“非連續文本”課堂教學的文章,發現一個問題,近幾年雖然有一些教師在研究“非連續文本”的課堂教學,但往往是各抒己見,并沒有構架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正是現今“非連續性文本”研究中眾多空白點之一。
1. 理念的提出
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但對于“非連續性文本”的關注和研究,歸根結底是為了使其更好地融入語文課堂,使教材和實際課堂協調起來。
在此理念提出之后,更多教師關注“非連續性文本”,探究它的教學方式,力求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但這需要一線教師對教材足夠理解,將自身經驗和“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結合起來,也需要長期致力于“非連續性文本”課堂運用的研究,這對工作繁重的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2. 概念界定
“非連續性文本”是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的一種閱讀材料,它的特點是簡單直觀,概括性強,易于比較。小語教材中有非常多的“非連續性文本”,通常以插圖為主,教師在授課時常常忽略或者只是把插圖當做一個背景圖來用,并沒有真正發揮“非連續性文本”的作用。事實上靈活運用“非連續性文本”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好處,“非連續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學習它能讓學生走得更好更遠。
二、 研究價值
小學語文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顯然是極具有研究價值的,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 PISA測試引發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思考
“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這兩個分量表是由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構建的,2009年上海中學生第一次參加了此測試,是所有參與國家和地區中差異最大的。
在我國,課堂教學受過去應試教育限制,往往更重視“連續性文本”的學習。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看地圖,不會看使用說明書,不會看表格,連一些常用的“非連續性文本”都看不懂,更別說其他復雜的清單和收據了。這種現象表示語文課堂教學在“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上出現了缺失。筆者認為,PISA測試結果對語文課堂閱讀教育是一個警醒。素質型人才是當代社會真正需要的,重視“非連續性文本”學習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活目標能力,可謂百利無一害。
2. 西師版小語教材“非連續性文本”情況統計
按照選文、練習、助讀和知識四大系統,筆者對西師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下冊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了歸類。從歸類中可以看出,以上四大系統中皆有“非連續性文本”存在,三年級上下冊的“非連續性文本”共有194幅,選文系統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所占(課文)的比例高達60%;而練習系統占比最少,只有2%。小語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材料,由此看出編者希望老師在語文課堂中要重視“非連續性文本”。但實際情況不盡如人意,重視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的老師很少。
3. 小學兒童心理特點
處于小學第二學段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初步本質抽象水平,能夠初步地接近科學概括。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文本中的一些關鍵字詞的理解都比較容易,對于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同樣也較容易。
三、 “非連續性文本”課堂閱讀教學方法
在今天,關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師越來越多,可是具體的教學方法還是比較混亂,在課堂上教師怎么靈活運用教材上已有的“非連續性文本”開展課堂閱讀教學呢?筆者總結了以下五種方法:
1. 導入法:導入“非連續性文本”,激發興趣
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對直截了當的圖片更有興趣,而對于正處在思維轉化階段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也是如此。在語文課中,利用“非連續性文本”引入,學生在課堂的興趣會更加高漲,使得課堂閱讀教學事半功倍。
在《一座銅像》中大部分老師采用常規教學法進行設計。首先質疑課題;其次初讀全文,整體把握。思考小于連做了什么事情;接著細讀課文,逐層理解。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我討論和解答,如小于連是個怎么樣的小孩子,從哪里看出來;如果沒有及時阻止爆炸會發生什么等等,并引導學生用抓住關鍵句子的方法理解課文,感受人物機智勇敢的形象。最后總結課文,沉淀情感。整個教學設計表面看起來很完整,但實際上卻忽略了文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文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展現的是小于連赤裸身體的銅像,教師應從這里入手,結合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對小于連銅像的外貌特征描寫,讓學生更能理解小于連的天真勇敢的外國小孩形象,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突破法:利用“非連續性文本”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涉及國內外地理、文化、歷史、科技等內容,這對生活經驗有限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是一堂課的難點。文字是抽象而靜止的,而“非連續性文本”則是形象而直觀的,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達到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比如,在我們教《小蘿卜頭》一課時,課文的創作年代與描寫的內容都遠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對此并沒有太多的認識。為充分利用插圖這種“非連續性文本”,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小蘿卜頭生活的艱難和向往自由的心情。在觀察插圖時,結合老師對重慶渣滓洞監獄生活的講解,學生就能更快更深刻地體會到小蘿卜頭那個時代的艱難。
3. 填補法:運用“非連續性文本”填補課文空白
在課文文本中,作者偶爾也會設計一些有意不寫的地方,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這類似于“留白”的藝術。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文本“留白”,充分利用“非連續性文本”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讓學生自行去填補這些空白,這正是讓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提升。尤其是針對古詩詞的課堂閱讀教學,由于年代久遠和年齡限制,學生很少能真正體會到古詩中的情感。正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著重抒發的是詩人的思鄉情懷,但是,詩中并沒有敘述詩人當時在做什么,而課文的配圖中,卻畫著一個人站在高高的山頂,遙望遠方。因此,我們老師就應結合重陽佳節的寓意和插圖闡釋情感,讓同學們加深詩人的孤獨思鄉之情。這樣的填補法還可以運用到更多的古詩詞中去,從而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endprint
4. 解釋法:采用“非連續性文本”解釋課文細節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學生們不理解某些動作、神態、表情等的詞語,甚至還有許多富有生活經驗的詞學生們也不理解,這時候老師會用相關的動作或者近義詞進行解釋,但筆者認為還可以用課文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解釋。《小池》一課中,“尖尖角”在課文注釋中是“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花尖端”,現在的孩子大多缺乏生活經驗,尤其是久住城市的孩子,他們只看過盛開的荷花,而沒有看見過未開的荷花,這就讓他們難以理解“尖尖角”的具體含義。而在課文中剛好有關于嫩荷的插圖,那不正是“尖尖角”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有效利用這幅插圖解釋“尖尖角”,既省時形象又讓學生印象深刻。
5. 討論法:利用“非連續性文本”組織討論課文內容
“以生為主”的教育觀念已經走進了現代語文課堂,那么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也不能局限在老師引導的方式上,結合“以生為主”的觀念進行“非連續性文本”課堂閱讀教學的創新發展才是更應該做的嘗試。小組合作討論是較常運用的討論方式,利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討論,既新奇又貼合教育觀念,讓學生集中精神,不做無效討論。例如在《魯班造傘的傳說》中,魯班在看到小孩子倒扣荷葉的樣子后產生了靈感做出了傘,旁邊的插圖中正畫著魯班正在研究荷葉,旁邊放著一把未完成的木傘。這個時候可以根據插圖,對荷葉和傘的外形特點進行討論。讓學生在插圖中發現信息,在插圖中討論信息,最后為課文閱讀教學服務。
以上五種“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方法是中小學語文常規課中最常用的,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這五種方法能夠運用于大部分的語文課堂中,而且能獲得比較明顯的效果。
四、 結語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深感“非連續性文本”課堂教學的理性推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有很多困難和挑戰在前方等待,未來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探尋和研究“非連續性文本”,但思維是在變化的,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非連續性文本”,在試著運用它于課堂教學中,這已經是成功的一大步了。筆者期待更多致力于中小學教育事業的專家,能為“非連續性文本”建構更完好的課堂教學系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賴秦江.Pisa考試帶來關于我國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究[G].南京大學.
[3]占仙蘭.基于“非連續性文本”特質的小學語文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策略[G].小學教學研究,2013.
[4]曹衛星.“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缺失與救贖——由一道考題想到的[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
作者簡介:羅正懿,重慶市,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