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中學物理教學也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密切關注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新課程;物理教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正文:《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和“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將它們貫徹到中學物理教學中,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四化”——“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和“情感化”。下面結合著一些課例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 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讓課程與社會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這一要求反映在物理教學中,就是要使課堂回歸生活世界,打破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使學生擺脫從書本到書本、從知識到知識的狀態。
就方式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這樣做:
1. 從現實生活中創設引入物理情境。教師要多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物理知識,使物理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
2. 從各種渠道收集、整理物理信息。在教學“能源的利用和開發”時,可組織學生看電視、報紙、查閱資料等了解我國的水力資源和風力資源的儲備情況,有條件還可到工廠實地考察水力和風力發電的原理等,并讓學生加以整理、運用這些資源,提出自己的見解,真正讓物理走近學生生活。這樣,學生就會親近物理,并進一步會有要學好物理的愿望。
3. 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應用物理,讓物理生活化,讓生活走進物理。
二、 課堂教學的“活動化”
傳統的物理教材以知識為中心,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教師把科學知識作為“靜態的結果”告之學生,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更應關注學生形成知識的過程及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并進而會學”。重體驗、重探究、重過程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因此,活化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以實現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動態構建”。這不但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與發展思維能力并舉,同時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在“活動化”教學中,應把物理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直覺感知和想象空間,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掌握知識。
如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比如讓學生“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議一議”、“試一試”等等?!罢f一說”就是讓學生參與的過程;“想一想”、“做一做”就是讓學生主動活動探究的過程;而“議一議”就是讓學生相互交流合作,通過說、想、議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再“試一試”則是對形成的理性認識再加以實踐過程。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主題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對知識形成概念框架,并能夠遷移。
三、 課堂教學的“自主化”
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要樹立起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強烈意識和正確思路,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自主性發展提供適宜的土壤和廣闊的空間,促使學生“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因此,在學完“電學”一章知識后,要做“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阻”這個實驗時,我打破常規學生實驗的做法,開放了電學實驗室,讓學生自主選擇所需的實驗器材,在實際測量中驗證、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由于“盡可能多”的激勵作用,加之置身于電學實驗室這一具有研究氛圍的活動環境中,學生們表現出極為熱烈的參與激情,設計靈感相互迸發,思維之花朵朵綻放,在四十五分鐘的活動時間里,全班共設計出以下幾種方法:
1. 用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電源、開關和導線若干設計如圖1所示的實路圖。
2. 用電壓表、電阻箱、電源、開關和導線若干設計如圖2所示的實驗電路圖。
3. 用電流表、電阻箱、電源、開關和導線若干設計如圖3所示的實驗電路圖。
4. 用一個內阻很大的電壓表、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電源、開關和導線若干設計如圖4所示的實驗電路圖。
然后教師對以上四種方法作簡要的小結,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評價:每個實驗中器材如何選用?實驗中存在怎樣的誤差?哪些方法簡單易行?哪些方法比較準確?在這次自主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準備”—“感知”—“沖突”—“探究”—“發散”,學生的認知水平從理論到實踐。從這幾個環節來看,學生主體參與貫穿始終,整個教學過程成為“我”的活動過程。
四、 課堂教學的“情感化”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認知和情感兩個系統共同參與的活動。每個學生都不會消極接收教師所灌輸的一切,而是會以自己的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因此充分利用教學中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操作各種教學變量,使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使教學在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的狀態中進行。如在講“楞次定律”時,針對定律中“阻礙”非“阻止”的含義,引用學生所熟知的唐詩“相見時難別易難”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原磁場和感應電流磁場具有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因果關系,這生動形象、充滿詩情畫意的比喻使學生在愉快的情趣中掌握了知識,加強了記憶和發展了思維。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我們全體教師應積極投入到課程改革中來,將新課程理念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真正得到提高,為將來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實現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做出優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李峰,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