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新時期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戰略指導方針,對指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論文通過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達到準確理解其內涵,明確其要義,有利指導其工作的目的。
關鍵詞:習近平 精準扶貧 思想研究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與發展
2013 年11 月,習近平在湘西調研扶貧攻堅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思想。他指出要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原則指導扶貧攻堅工作。2015年6月,在貴州省部分省、市、區縣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就如何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習近平又提出了“六個精準”:“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進一步豐富了 “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使其在實際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同年的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上,精準扶貧工作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予以執行和落實。至此,“精準扶貧”思想成為現階段黨和各級政府的的主要工作之一,成為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方針。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內涵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作為我國脫貧致富的戰略指導方針,思想內涵豐富,強調以精準化為核心,以分批分類為基礎,以精神扶貧為重點。
以精準化為核心主要是指在貧困人口的識別上要準確到人,在扶貧政策的制定實施上要堅持因地制宜。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從建國初期就已經開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扶貧工作的方法也在不斷變化。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扶貧重點是區、縣級單位;2001年后扶貧對象開始縮小為一個個的貧困區域,全國約有15萬個貧困區域;2011年國務院在全國劃定了14個連片特困區域進行重點幫扶。由于規模化與整體性,不可避免的在整體脫貧的過程中仍存在部分群眾因為個體原因、家庭疾病或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而一直處于貧困狀態。或者部分群眾因為天災人禍在脫貧后又返貧,導致在脫貧與返貧之間游離,脫貧基礎不扎實。因此以精準化為核心就是為了有效幫助這兩部分群眾穩定脫貧而提出,針對性極強,主要包括對困難群眾的精準識別、精準研判、精準幫扶和管理以及精準考核等,改變了過去的大而廣的概念模式,堅持以精準到人、到戶為核心。
以分批分類為基礎,主要是堅持“四個一批”的工作方法,盡快實現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分批分類主要是通過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來實現,主要是針對有工作能力,但是因為缺乏資金或技術而導致貧困的群體,通過一定的幫扶手段進行技能培訓或資金支持而讓他們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擺脫貧困;通過移民搬遷主要是針對居住條件惡劣的居民,通過先改變居住地的方式,再借助一定的幫扶手段幫助他們,不僅改善居住環境而且要擺脫貧窮;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主要是針對老弱病殘等失去勞動能力或自我脫貧能力的群體,借助國家政策的扶持,來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通過醫療救助則主要是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群體,這也是群眾脫貧后又返貧的主要原因,通過提高醫療報銷待遇來保障大病人群,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
以精神扶貧為重點側重于對困難群眾的主觀思想進行改造,是脫貧的根源所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因素,只有當貧困群眾具有自我改變的意識和決心后才能激發脫貧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改變貧困的可能性。不具備內因而只靠外因的改變只能是暫時的,不可能實現長久的與可持續的脫貧。因此,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主張要以精神扶貧為重點,對貧困地區的人群進行主觀世界的改造,“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為保障該措施落實到位,保障鄉村兒童能夠和城里兒童一樣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權利,國務院制定了《鄉村教師支持劃(2015—2020年)》,通過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完善機制、體制,加強財政傾斜以及人才配備等方式進一步加大了鄉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證鄉村教育能夠持續、健康發展。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意義
首先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貫徹落實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重要體現。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是社會改革成果由全體人們共享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有了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們生活整體進入小康社會,但是全國還有5 000 萬貧困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生活難以為繼。因此,精準扶貧的靶向式變革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目標的重要保證,是消除貧困,消除兩極分化,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表現。
其次,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貫徹落實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決定,習近平也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在2年多時間里面對5000萬困難群眾,精準扶貧無疑是破解扶貧“硬骨頭”的必然選擇。只有通過點到點、人到人的具體化、精準化分類措施,才能保證這部分群眾及時脫貧而且不會反復返貧,讓脫貧攻堅具有長久性。
第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通過精準扶貧,全國各貧困地區可以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培養農村致富能人等方面下工夫,在帶貧、脫貧的過程中實現本地經濟的深入發展。同時通過對“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能夠進一步宣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少數民族地區在不斷改善生活的同時,深入了解黨的惠民政策,強化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實現民族大團結、大繁榮。
參考文獻:
[1]肖玉明.習近平關于扶貧開發的十大觀點[J].黨政干部論壇,2016,(07).
[2]熊若愚.習近平扶貧開發思想初步研究[J].新東方,2015,(04).
[3]鄭瑞強,曹國慶.基于大數據思維的精準扶貧機制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5,(08).
(作者簡介:鄭文成,研究生,曲阜師范大學,中共黨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