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這種課堂也存在很多弊端。這就提高了對老師的要求,它既要求老師起到一個導演的作用,要全局把握整個課堂,又能放權學生;還要求老師有更廣博的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對自如。
關鍵詞:小組教學;教學探究;隨堂練習
因為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老師只是起到指導、點播、解惑的作用,這樣極容易讓老師和學生懈怠。這就提高了對老師的要求,它既要求老師起到一個導演的作用,要全局把握整個課堂,又能放權學生;還要求老師有更廣博的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對自如。下面,針對小組教學,根據平時教學存在的問題,給老師們提個醒。
一、 備而不周
很多老師認為小組教學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討論,我們就不用苦口婆心地講了,自然備課也不用那么仔細認真了。殊不知,小組式教學其實加大了老師備課的難度。因為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自主的權力大了,自然會生發出一些讓老師預想不到的問題或想法。這就需要老師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邃的思想,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怎么辦?備課要充分。很多教師只注重備教材,把教材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其實,這遠遠不夠課堂需要。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做好引導,還要很好地備學生,備教法。只有對學生了如指掌,對文本的處理方法胸有成竹,對課堂出現的問題有預判的按預案處理,節外生枝的也能靈活應對,才可以駕馭課堂,而不是被課堂牽著鼻子走。例如,在聽《詩經·氓》的公開課時,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國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愛情自由,《氓》中的男主人公為何能自己去追求女主人公?男女主人公為何能私自見面?執教老師支支吾吾就過去了。這就是因為備課不充分。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從《詩經》的時代背景入手,引導學生了解當時的思想觀念: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這一歷史時期,奴隸制度逐漸解體,而封建制度還僅處于萌芽階段,因此,這一時期對兩性的限制還不很嚴厲,男女愛情相對自由,所以《氓》中的男主人公才能自己追求心上人,女主人公最后也能毅然決然結束自己的婚姻開始新的生活。
二、 放而不收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很多老師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就是把課堂完全還給學生,教師提出問題后就不用管了,學生愿意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放手就是學生愛干什么干什么,教師只是維持紀律就行。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老師,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就很難進步。學生討論、發言之后教師要進行適當的點評和總結,不必長篇大論,只需點睛,要精辟。同樣,每堂課的最后總結是關鍵,很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點。曾聽一位年輕教師《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展示課,一節課,老師在課件上提出很多問題,有對字詞理解的,有對詩歌內容把握的,更有對文字背后的蘇軾的經歷、情感、思想及情懷的探究的,學生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探究,熱熱鬧鬧,每個人都在忙著解決問題。一直到課堂結束,學生們在忙著討論、爭辯,可到底對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老師不知道,更沒有針對問題進行必要的總結。看似高效實用,其實回過頭來想一想,缺少了老師恰當的指點和提升。如果在課堂的結束有幾句簡單的總結式點撥,我想,學生的收獲會更大。
三、 放而無序
很多課堂看起來學生很積極,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課后調查,很多學生除了幾個字詞之外,對課堂并沒有深刻的記憶。這就是因為有的老師在課堂的一開始沒有體現自己的主導地位,以至于這堂課重點要學什么學生都不知道,各組討論的時候亂哄哄,發言的時候不知所云,對問題也沒有自己的觀點,更沒有一致的認識。老師在課堂開始就應該明確提出問題,做到小組分工明細,指定小組核心人物,按步驟一步步解決問題,整個課堂才能活而不亂。放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收,把學生有價值的觀點收集在一起討論、學習,以求整體的進步。另一位老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師雖然提出了問題,但到底怎樣讓小組去解決,沒有明確的要求,也沒有針對小組的每位成員提出具體要求,一個小組六個人你說我也說,往往一個小問題就耗時很長。如針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三句分別從什么角度寫景的?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把這三句擴展成一段寫景的文字并總結寫景的方法。最后各小組展示的時候,光寫景的方法就用去了15分鐘,并且一個小組的成員總結的方法還各不一樣。如果老師在一開始就做好具體明確的要求,討論的時候讓每個人發言,組長執筆記錄,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四、 教而不饋
教學需要反饋,不反饋就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小組教學更需要通過作業反饋學習情況,以便及時了解學情。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只注重“傳、授”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同時還要注重“解”的作用。“解”,就要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光學是不夠的,還要學練結合,及時留下反饋性作業,老師認真批改,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作業不在多而在精,多了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做作業不認真,出現的問題就會多而不典型。只有少而精的作業,學生才愿意做,才認真做,老師也才能在作業中發現更寶貴的問題。語文課同樣需要作業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我聽過一堂《荷塘月色》的公開課,其中小組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根據“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兩段探究描寫的方法。但是,課后沒有留下反饋作業,學生學過了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如果讓學生模仿課本的描寫方法自己寫一段文字,這樣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豈不更好?當然,作業不一定非要留在課后,如果課堂有時間,可以做個隨堂練習。
語文課堂上學問無限,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改進,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讓師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楊仕威.閱讀教學的學情與學理闡釋[J].語文知識,2017(01).
[2]王敏.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索與實踐[J].麗水學院學報,2017(01).
作者簡介:
吳書霞,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