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言論,新課程理念也要求教師要強化美術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聯系,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美術的獨特魅力。筆者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小學美術走進生活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情景;興趣;創作
一、 引言
讓小學美術走進生活的教學即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實際生活理念為導向,引入實際生活情景,指導學生留心周邊,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掌握美術知識,培育美術情感。生活化的小學美術場景打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將學生放置于更加寬廣的學習園地,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美術教學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讓小學美術教學走進生活的教學策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
二、 指導學生留心周邊,尋找豐富的素材
對于美術教學而言,觀察能力顯得尤為突出,小學生主要通過雙眼來觀察和認識世界,只有細心觀察周邊生活,有效地捕捉周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才能夠發現美和探索美。然而,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注意力也不夠集中,喜歡左顧右盼,不具備持久的注意力,也就沒有細致入微觀察事物的耐心,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指導,讓學生仔細留心和觀察生活中美的事物,強化對周圍環境的體驗和感性認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家鄉的橋和塔》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校園,看一看家鄉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帶領學生來到了將軍之村——中都田背村的水口,在古樹掩映的溪畔矗立著“云霄閣”。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問學生這座塔與其他的塔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學生們紛紛回答到這座塔是斜著的。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因為當大家圍著“云霄閣”觀察閣中央的塔,不論叢遠處還是從近處,在任何一個視角觀察,塔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呈現出傾斜欲倒的樣子。當地的村民講,相傳這座“云霄閣”的建筑師是在師傅不在場的情況下帶領其他工人修建的,竣工后,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學生聽完之后都覺得好神奇,紛紛贊嘆不已。而現如今,這座塔不光作為旅游勝地,更是當地人民閑暇之余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一到暑寒假,從四面八方放學回家的學生都會到那里的旱溜冰場玩個盡興,在古榕下聊人生,談未來。所以說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個屬不屬于家鄉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觀察云霄閣對身邊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都進行細致入微的留心和觀察,讓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漸漸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發現周圍生活中處處存在美,為學生的探索美和創造美奠定了基礎,使學生體驗到美之有物,美之有形。
三、 引入實際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形象思維豐富,以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會約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教師通過引入具體可感的實際生活情景,能讓學生拓展思維,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激發課堂教學的參與熱情和興趣,因而在新課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向學生引入實際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愛護古建筑》教學中,在上課之前,筆者精心準備了有關存根堂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上課一開始,筆者就向孩子們展示了上杭縣的著名建筑——存根堂的課件。筆者首先向學生講述了存根堂的歷史文化:中都鎮的存耕堂始建于清朝乾隆中期,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它是一座具有客家傳統特色的大型民宅,坐落于中都鎮羅溪村。存根堂背山面水,五進六橫,坐南朝北,鱗次櫛比,逐級增高,建筑十分壯觀。講述完存根堂的歷史之后,筆者給學生播放了存根堂的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仔細留心存根堂的建筑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跟同桌進行交流探討,共同完成一幅存根堂的作品。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投入到這一過程中來,積極地跟同桌進行探討。在學生完成存根堂的作品之后,筆者鼓勵學生將自己跟同桌合作的成果拿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展示。孩子們聽到之后歡欣鼓舞起來,紛紛將自己的作品拿上來,供大家欣賞。筆者讓學生們將畫得最好的三幅作品選出來,展示到班級的優秀作品欄中供大家鑒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通過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情景的引入,孩子們在鑒賞存根堂和描繪存根堂的過程中形成了愛護古建筑的意識。
四、 指導學生借助美術,美化周圍的生活
學習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運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小學美術教學的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陶冶學生的美術情操,最終運用美術知識去點亮和美化周圍的生活。
在日常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運用美術作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點綴和美化,比如讓學生通過承辦校園海報,運用彩色的剪紙對教室和家中的房間進行裝飾和點綴等形式,體驗美術創作給生活帶來的意義。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民間玩具》觀看了客家船燈的制作過程之后,學生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這時,筆者趁機鼓勵學生,大家看過這一視頻之后是不是覺得燈船的制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像視頻中那種大的燈船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做,但是像這種小的燈船,我們還是有能力完成的。接著筆者就拿出了自己提前制作的簡易小燈船,讓學生們輪流觀賞,樹立制作小燈船的信心。然后,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們運用廢棄的毛巾、布料、衣物等生活物品,易拉罐、塑料瓶等廢品,以及一些廢棄的木制品,通過捆綁、縫制、剪裁,運用自己手中的彩筆進行裝飾和點綴,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小小的客家燈船,既美觀又環保。筆者鼓勵學生將做出來的小燈船作為自己送給爸爸媽媽的第一份禮物,學生興致勃勃,都認為這個提議特別好,因為自己做的禮物最有意義和價值。他們在整個過程中大膽地運用美術來點綴、美化生活,實現了美術教學的最終目標。
五、 小結
總之,生活為小學美術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讓小學美術課堂走進生活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以激發,能力得以提升,情感得以熏陶。在生活的大地上,小學美術教學能夠更好地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丁海華.聯結生活,感知審美存在——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例談[J].小學教學研究,2014(02).
[2]吳章新.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01).
[3]徐軍霞.打造小學美術活力課堂的有效途徑[J].美術教育研究,2014(02).
作者簡介:
林建鳳,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中都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