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教師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調整傳統教學模式,在新課導入、課堂實踐、課堂反饋、課堂小結各環節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參與式”;教學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和“參與式”教學理念一致。傳統的教育觀念是老師作為主體講解,學生們傾聽、模仿、學習。實踐結果表明,“填鴨式”教學會抑制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無法發揮學生的潛能,更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新時代就要有更好的、適應學生的教學方式。
“參與式”教學是指師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機會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 學生參與新課導入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不容忽視新課的導入,每一節課都要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情境,最好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達到學習活動的最佳狀態,又使教師講課水到渠成、輕松自如。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無理數》這一課時,學生在小學時候并沒有無理數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又比較抽象,于是我準備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無理數。我讓全班學生每個人準備好一個邊長為1 dm的正方形,每兩人一組,將兩個邊長為1 dm的正方形剪開,得到了4個三角形,再將這4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
之后,我拋出了一個問題:請問新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這時候,有學生拿出直尺進行測量,發現沒有辦法得到精確的數據。這時候我提示不妨設正方形的邊長為a,可以嘗試通過計算得到a的數值。有學生提出原來兩個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 dm,則總面積為2 dm2,也就是新的大正方形的面積為2 dm2,因此得到了一個式子a2=2。通過計算,學生判斷a不是一個整數,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不斷的進行嘗試:a=1.1、1.2、1.3、1.4……通過不斷的嘗試,學生發現a不是我們平時接觸的有理數,那么a到底是什么呢?這時候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無理數的概念。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掌握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一步步誘導學生去探索。這種設問題情境是十分高效的一種方式,打破數學課堂的沉悶氣氛,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通過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知識點。同時能夠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學數學,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二、 學生參與課堂實踐
在日常的數學學習中,往往學生最排斥的就是整節課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日常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上課講的知識學生基本都能聽懂,但是學生往往在獨立寫作業時或者自己看書時就容易遺忘。這就說明了要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光靠聽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自己去動手實踐,認真去思考。想要學好數學就要求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通過實踐把數學概念、圖形符號等具體化、直觀化,從而變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學習《展開與折疊》這一課時,我嘗試讓學生自己將制作好的正方體剪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展開與折疊。學生通過自己的裁剪,并結合周圍同學的操作結果,最終發現正方體的展開圖有11種,分別是:
一四一型:
一三二型:
二二二型:
三三型:
此時,我問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回憶,在剛才的操作過程中,至少需要剪開幾條棱才能將正方體展開?”馬上有學生開始觀察正方體的展開圖并將它折疊起來,部分反應快的學生很快得出結論:“至少需要剪開7條棱。”我又問:“能否根據正方體的展開圖來告訴大家,為什么剪開7條棱能將正方體展開呢?”學生陷入了思考。
我提示道:“可以從展開圖入手分析。”
不一會兒,有學生舉手了,學生:“正方體展開成平面共有11種展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未被剪開的棱邊(即保持兩正方形相連的邊)都是5條,說明被剪開的棱邊數均為12-5=7(其中12為正方體的總棱邊數)。所以說,要剪開展成平面,至少要剪7條棱。”
從這個例子中發現,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操作,讓學生喜歡數學,比老師重復講上許多遍更重要。事實上,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也渴望將自己的才華展示出來。
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是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就需要我們俯下身子和學生一起去學習,不只是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益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三、 學生參與課堂反饋
課堂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問題、查漏補缺必不可少的環節。傳統的反饋方式主要是隨堂練習題,通過選擇、填空或解答題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這種方式存在知識點檢驗教條化、學生興趣不高、互動形式單一等缺點。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小陷阱,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讓學生與學生直接對話,同學之間的互動能夠增進友誼,查漏補缺,從而對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二次根式》這一課時,出現了這樣一道題目:
例:化簡:m-nm+n。
很快有學生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m-nm+n=(m-n)(m-n)(m+n)(m-n)=(m-n)(m-n)m-n=m-n
不一會兒,又有學生舉手了:
解法二:m-nm+n=(m+n)(m-n)m+n=m-nendprint
那么請問同學們:這兩種方法是否都正確呢?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去思考二次根式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在進行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以及因式分解等都應該去考慮分母為“0”的情況。解法一中,分母出現了“m-n”、“m-n”,這時候就要去考慮,當m=n時,分母為0,就無意義。而解法二很好的避免了分母為0的這種情況,解法二是正確的。
當然,不論學生的解答是否正確,我們在課堂反饋中更關注的是學生自身的思考。教師充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在共同參與的競爭和快樂氣氛中,鞏固了知識,反饋了信息并拓展了學科知識。課堂反饋的目的是讓學生對知識概念的再認識和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查漏補缺,真正地去理解知識點,掌握知識點。
四、 學生參與課堂小結
在新課總結時以總結新知識的基本內容為主,在習題課總結時以典型例題、常用解法為主,在復習課總結時以知識點的歸納、分類為主,引導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小結,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去思索、反思,做學習的主人。學生進行課堂小結,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讓課堂小結發揮出教學效益,每一次的總結反思讓我們的學生不斷成長。
五、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教師要善于在每個學生面前,甚至于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最感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他的精神發展的領域,并使他在這個領域里達到一個高處,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評價是學生認知目標的最高水平,是學生進步的動力和源泉。學生在參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自己所學,在評價他人以及接受他人的評價中彌補自身不足,提高自己的評價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同時,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更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主宰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課的教學及教育效果也會大幅度提升。
總之,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數學課堂的高效進行,不僅要提高教學質量,更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要堅持不懈地更新知識,提升教學思想,轉變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參與課堂,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沈永玲.讓“學困生”在自信和成功的體驗中學習數學.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0(5):23-24.
[2]王玲.淺析數學新課的導入藝術.新課程(教學實踐),2015(7):118-120.
作者簡介:
汪振宇,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區漢浦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