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摘 要:縣域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德育思想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思想教育工作決定學校教育管理的效果,效果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縣域山區寄宿制學校教育管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思想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1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108
自縣域農村學校實施寄宿制管理模式以來,在寄宿制學校工作的教師們,深深感到學校留守兒童思想教育工作的難度,可以說,面對這些山區的留守兒童們,每天都會出現新情況,工作牽扯方方面面。下面,我結合工作的實際,談談縣域山區寄宿制小學留守兒童思想德育工作的幾點做法。
一、不可否認“以人為本”的主體作用
從哲學觀點來看,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否則,就顯得毫無作用。我認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關鍵還在于留守兒童本人,如果留守兒童從思想上不配合教師教育工作,即使教師再怎么勞心費力也無濟于事。為此,我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結對子”活動。俗語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自然有他們自身的優勢,被父母長期留在家中的孩子們,其中有一些在特殊環境中已經成長的非常優秀,他們已經養成吃苦耐勞、獨立自主的精神,其思想和行為已是其他孩子的表率。若其他留守孩子思想上有異常狀況,學校就會組織這些品學兼優的留守兒童與思想型的學生結成對子。他們就會像家人一樣相互安慰,互相幫助,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給予幫助。
2.“手拉手”組織。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同樣有心中的小秘密,個別學生也許不愿把心中的想法說給教師,但會容易說給身邊的同學,而身上的缺點也只有其人才能看得比較清楚,這樣就能發揮“手拉手” 小幫手的作用。小組中的成員人人伸出援助之手,你一言,我一語,現身說法,群策群力,就會把思想有問題的留守兒童輕松搞定,讓個別留守兒童感受學校這個大家、班級這個小家的集體溫暖。
3.他山之石。父母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來說,是多么需要別人的關愛啊!即使是親屬、鄰里及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懷和幫助,同樣需要。的確,一些留守兒童存在思想問題,僅靠老師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學校老師是發現不了的問題,親屬或鄰里卻能容易地看到。親屬、鄰里及社會愛心人士在外圍,學校、教師在內圍,要想把工作做到位,需要大家的齊抓共管。我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身邊的留守兒童感受不到自己是一名留守兒童,這就是他山之石的效果。
4. “代溝”影響。“代溝”問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祖孫一起生活,在教育問題上,孩子受祖輩們思想的負面影響多少還是有一點,畢竟,這些老一輩人生活的時代和現在不一樣,他們之間的“代溝”是不可能消除的。為了孩子們的健康發展成長,這些老人們要盡量當個新時代的老頑童,多一份童心,多與孩子交流,千萬別讓孩子對自己的思想教育做法產生反感,否則,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就很難預料。
二、不容忽視巧設“心橋”的輔助作用
1.從與父母的溝通開始。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是天意,誰都無法替代,即使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也不能例外。若是留守兒童思想出現問題,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是關鍵,首先讓父母及時補充留守兒童心靈上的情感缺失,利用電話多跟孩子說說話,或用手機進行視頻,雖遠在千里,當孩子聽到你的聲音或看到你的廬山真面目時,孩子感覺會是怎樣?如果家長忽視了這一點,就得不到自己孩子的尊重;如果老師忽視這一點,就很難做好留守兒童的思想工作。
2.發揮“心橋”的杠桿作用。從物理學角度看,杠桿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問題上,用好了“心橋”,就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教育效果,否則,教師就會枉費心機。有一案例可以證明:我教的二年級的班級中,有這樣一個學生,性格內向,不與人交往,班級活動也不參與,被其他同學視為異類。她是一名留守兒童,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聽同學說,似乎一年當中沒有幾天和家人團聚,醫學上講其表現就是抑郁癥。為此,家訪才了解到該生的真實情況。乘學生家長回家的一次機會,和家長進行溝通,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說出了心中的想法,解開了該學生的心結,同時,要求家長至少要和學生通電話一次。從這件事上,說明家長和學生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彌補學生的親情缺失是多么的重要。
三、不可缺失活動育人的主導作用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思想情況較為復雜,尤其部分留守兒童值得關注,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關愛,因此,這些學生心理上有一種自卑感和失落感,必須在思想教育上加強。為此,我們開展了以下活動進行彌補。
1.曬曬想法。開好每周一次主題班會,利用班會制造氛圍,班主任根據一周以來出現的思想動態,從整體上入手,事先設置專題,人人參與,給頭腦洗洗澡,除除心中的思想雜草。
2.打開心鎖。寄宿制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時刻要引起每位老師的關注,不僅僅是班主任,其他任課教師也如此。談心是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的開心鑰匙,通過談心打開心扉,與“留守兒童”交流感情,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思想。
3.優先參加。學校常常有一些文藝、體育、科技等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優先讓留守兒童參加,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關愛,即使是一點點的集體溫暖,都會焐熱留守兒童的心靈,通過活動升華了思想。
4.成就夢想。人長大了要做什么,這是一個人最初的理想。這個夢,需要學校引導他們變成現實,學生端正思想是根本。為此,學校可以利用“留守兒童之家”,組織學生暢談心中的理想,激發學生心中的理想火花,將學生的思想引向健康的軌道。
四、結語
可以說,農村留守兒童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而且,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又是當今寄宿制學校教育面臨的一項新的課題。為此,我們在縣域山區工作的教師們,為了山區留守兒童美好的明天,只能無怨無悔,別無選擇。
參考文獻:
[1] 彭金蘭.對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透視[J].農村·農業·農民,2005(2).
[2] 王智勇.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及輔導措施[J]. 教育, 2017(1).endprint